所謂應該被開除的愚蠢而又勤勞者,實際上就是那些幹事情非常有效率,但是效果卻往往與初衷背道而馳,甚至造成不必要麻煩的人。效率與效果是互為前提的,如果沒有對方,無論是效率還是效果都將毫無意義。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書中簡明扼要地指出:“效率是‘以正確的方式做事’,而效果則是‘做正確的事’。”隻有當我們實現了預定目標時,才可以說是有效果的,它涉及的是活動的結果,首先要求我們做正確的事情,而不是正確地做事情。總結這個世界上所有能夠讓人成功和快樂的方法,其實可以概括為德魯克上麵所說的,“做正確的事”。
很多人在高效率地做無益於自己未來的事情,一件接著一件,但實際上卻是在南轅北轍。要避免這種情況,就必須使活動的每一步都指向預定的目標,即追求活動的效果。效率和效果是互相聯係的,注重效率可以讓我們更快地朝目標邁進;而注重效果則可以確保我們的工作,是在堅實地朝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曆史上南轅北轍的故事不是可以一笑而過的,因為我們很多人也正在不知不覺地扮演故事中的主角,趕著自己的馬車飛快地與目標背道而馳。也許我們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不一定知道正確的道路是什麼,但卻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沒有目標注定不會有成就
有一句話說得好:“對一艘盲目航行的船來說,任何方向的風都是逆風。”人生也是一樣,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也就會像一艘沒有航向的船,隻能漫無目的地漂泊。如果把人一生的過程看做是一次旅行,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對方向,有了奮鬥的目標,我們才可以沒有負擔一往無前。跟著目標走才不會迷路,否則盲目的努力都是徒勞。
30多歲的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創造和成就崇高的生命並帶給世界美好。目標最值得自己去努力奮鬥,目標就是我們成就的起點,如果沒有目標,那麼就如同我們人生沒有了方向,注定不會成功。
《韓非子》中,有這樣一段寓言。
惠子說:“神箭手後羿拿著鉤拉弓弦的皮套和戴著袖套,拿著弓引弓時,就是最怕死的越國人也會爭著來給他舉箭靶。而當一個孩子拉弓射箭時,就是最愛他的母親,也會躲進屋並關上窗戶。”
這個故事說明,如果可以肯定射中目標,那麼就是怕死的人也不用擔心會射到自己;而如果不可以肯定射中目標,那麼慈母也會逃避,擔心被亂飛的箭射中。目標就如同是靶心,人生的一切工作若沒有目標,必然會任由環境推動或者是拉動著自己隨波逐流地生活,而不是自己決定和影響命運的發展。
30多歲的人有很多“窮忙族”在生活中忙忙碌碌,沒有一分鍾停歇,但是他們就像拿著弓箭的孩子一樣,發出的箭根本沒有一個目標。忙一段時間以後,你問他達到了什麼目標,他們根本回答不出來。這樣的忙碌,其實是毫無目的地忙,盲目地忙,忙來忙去仍然是茫然和盲目。
有一位妻子叫她的丈夫到商店買火腿。他買完後妻子就問他為什麼不叫肉販把火腿末端切下來。丈夫反問他太太為什麼要把末端切下來。她說她母親就是這麼做的,這就是理由。這時嶽母正好來訪,他們就問她為什麼總是切下火腿的末端。
母親回答說她母親也是這樣。然後母親、女兒和女婿就決定拜訪外祖母,來解決這個三代的神秘之謎。外祖母很快地回答說,她所以切下末端是因為當時的燒烤爐太小,無法烤出整隻火腿的緣故。
我們也經常犯類似的錯誤,不能明確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而是盲目地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很多人都熟知那個由法國科學家約翰·法伯做的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總是盲目地跟著前麵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幹個毛毛蟲放在一隻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而在花盆周圍不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鬆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爬行。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始終不曾改變它們的路線。其實,隻要有一隻毛毛蟲肯改變一下方向,就能吃到美味的食物。但是,它們堅韌地沿著花盆的邊沿一連爬行了七天七夜,終因饑餓和筋疲力盡而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