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的人仔細想想我們有多少時間浪費在了抽煙喝酒打麻將,或和朋友侃大山,無聊的發牢騷上麵。在很多我們明知道不值得做的事情上去用盡心思。如果把時間都用在那些對我們事業有意義的事情上,恐怕我們早就成功了。所以在你做事之前,一定要辨別這件事有沒有價值?到底值不值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去做?如果不值得,就堅決拒絕。因為:
第一,不值得做的事會讓你誤以為自己完成了某些事情,就像將沒人聽過或讀過的論文列在履曆表上一樣,你隻是對白費力氣沾沾自喜罷了。
第二,不值得做的事會消耗時間與精力,因為用在一項活動上的資源不能再用在其他的活動上,不值得做的事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可以被用在其他有用的事情上的。
第三,不值得做的事會浪費自己的生命。社會學家韋伯說,一項活動的單純規律性會逐漸演變為必然性。
第四,不值得做的事會生生不息。仔細地看看你的時間用在了什麼地方,價值體現在哪裏,那些不值得做的事情隻會貶低你的時間的價值。
追求效率,更要注意效果
當今社會是一個講究效率的社會,誰的速度快誰就是勝者。所以,提高效率成了所有人的目標,效率可以提高我們的產出,擢升我們的收入,但是注重“效率第一”這個口號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效率無法讓我們避免生命中的沮喪和後悔。
30多歲的人在工作上忙碌奮鬥了幾年,每天都被繁重的工作壓得抬不起頭來,有一部分人總是不停地匆匆忙忙地工作卻收不到任何效果,為什麼呢?有一句名言說,真理再向前邁出一步就是謬誤。事實上,使真理變成謬誤的不是因為邁出了這一步,而是這個“真理”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所謂“階段性”的“真理”,因為比直到變成謬誤才發現真理是假的更令人沮喪的事情,莫過於拚盡全力在高效率工作之後,卻發現自己是在南轅北轍,與原來的目標背道而馳。這是30多歲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不幸,也是所有“窮忙族”都曾經遇到過的不幸。
有個人背著一個沉重的包袱趕路,累得滿頭大汗,筋疲力盡。他忽然發現路旁有一尊佛像,便想去拜拜佛,順便歇歇腳。來到佛像前,他把包裹放在身旁,跪在佛像前,雙手合十,兩眼微閉,一邊拜佛,一邊十分虔誠地為自己祈禱。
他的祈禱和別人不一樣,隻聽他輕輕地說:“佛爺呀,保佑我的包裹輕一點兒吧!保佑我的包裹再輕一點兒吧!”不料,就在他閉目祈禱時,有個小偷乘機偷走了他的包裹。
那人祈禱完畢後,睜眼一看,發現自己的包裹不見了,忙又跪倒,舉起雙手,合十過頂,喃喃地祈禱說:“佛呀,這樣做可不妥當呀!”
為什麼不妥當呢?是讓包裹輕一點兒的願望沒有實現嗎?
不是。他的願望已經實現了,而且比他所祈求的更為徹底。
沉重的包袱如同我們的工作效率,很多人都知道,能否在自己的事業生涯中取得成功,秘訣就在於做好時間管理,因為他們懂得許多節省時間和提高效率的方法,能夠高效地完成事情。但從人的一生的角度來看,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隻追求效率,更要注意效果。效率隻是在一定目標和方向上的過程表現,而效果才是決定方向和目標的根本問題。“窮忙族”要想成功地進入“富閑”狀態,必須學會從一生的戰略角度來進行管理,這才是最高境界的工作。
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肖恩·柯維說,各行各業的人——醫生、院士、演員、政治家、職業企業家、運動員和管子工——都是常常為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多的承認或者某種程度的專業能力而奮鬥,陷入了事務性的圈子,為生活忙忙碌碌,在成功的階梯上日益奮力攀登,可到頭來卻發現自己的初衷就是錯誤的。
這也正是許多“窮忙族”最容易出現的錯誤,他們往往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了無用的事情上。我們奮力爭取的名望、成就、金錢或者其他一些什麼東西可能甚至不是梯子應該靠的牆的一部分,結果我們每走一步就向錯誤的地方邁近一步。從珍惜時間到提高效率,是在時間的認識和運用上的一次層次提升,但仍然停留在方法的層次,而沒有跨越到應有的戰略高度——追求效果。
有一位德國將軍曾對軍官作了如下分類。他說:“我把軍官分為四類,即聰明的、愚蠢的、勤快的和懶惰的。每個軍官至少具有上述兩種品質。那些聰明而又勤快的人適宜擔任高級參謀,而那些又蠢又懶的人可以被支配使用。聰明而又懶惰的人適合擔任最高指揮,他具有對付各種情況的才能和膽略。至於愚蠢而又勤勞者,那就危險了,應立即予以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