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船頭站立了一群少年,同樣是眼眶發紅的看著此時的情景。領頭的兩個,一個叫石達開,一個叫賴文光。他們都是由洪秀全挑選過來的,都知道自身肩負的使命。
“聽說要坐兩個多月的船,在那大洋中還有海怪出沒”賴文光對石達開說。
“海怪是什麼樣子的?”石達開好奇地問道。
“具體什麼樣子不清楚,我聽那些出過海的人講的,說船在大洋中,你在船舷上,有時候會看到一雙巨大的眼睛在海底盯著你。”
“那太嚇人了,你是不是故意嚇我?我不信!”
“別人說的,我也不信!”
船上的水手將眾學子趕回船艙,不然升不了帆,開不了船。那些學子一步三回頭地向船艙走去。這批留洋學子,最大的十六歲,最小的象石達開,才八九歲,正是青澀單純的年紀。如今要漂洋過海,來到一個對於他們完全陌生的國度,不要說今後的生活,光是這漫漫長途,也是凶險異常。這批承載了國家複興希望的少年,將在美國進行為期十年的學習生活。
帆船已經揚起了帆,緩緩向港外駛去。在港口邊上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裏,有三個身穿粗布衣,頭戴鬥笠的人,一直注視著碼頭的場景。這時,左首一人對中間那人說道:“少穆,這十三行確實是做了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中間那人此時緩緩抬起頭來,眼神剛正,麵容嚴肅,五十多歲的年紀。赫然便是那林則徐。
“功過到時再議,我們先在廣州城裏四處轉轉。”林則徐轉身,帶著二人朝城內走去。原來,為了掩人耳目,林則徐喬裝打扮,繞開大路,從小路日夜兼程趕到廣州,那欽差大臣的八抬大轎,離此時還得六七日才能抵達。林則徐的這兩位伴當,一位姓龔,名自珍,字璱人。一位姓魏,名源,字默深。
……
十三行的四大家,所創辦的工廠,已經初步建成,雖然規模都不大,另外為了爭取時間,大部分從西方購買的是二手的設備,但是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卻是當下急需的。戰爭的烏雲已經慢慢籠罩在中國的沿海,此時臨陣磨槍,不快也光。
伍家怡和行旗下的“西江造船廠”建在廣州城西郊,目前隻能建造木殼帆船,隨著設備的更新,技術的掌握,再開始研究建造新式的蒸汽船。
潘家同孚行的“佛山兵工廠”則建在了四大古鎮之一的佛山,這裏金屬加工業曆史悠久。潘家更是建立了一個研究室,高薪聘請國外專家來研發新的武器。
盧家廣利行的“新豐鋼鐵廠”坐落在粵東的河源縣,這裏有著大儲量的優質鐵礦,臨近的梅州則有煤礦,煤鐵資源豐富。
葉家義成行的“五羊罐頭廠”建在廣州城北部。有五百名工人,現在每個工人每天可以做二十個罐頭。
在四大家族的影響下,其他十三行行商也紛紛出資開辦實業。象興泰行嚴家,建立了生產鞋帽被服的“喜力被服廠”、天寶行梁家的“彩虹玻璃廠”、東興行謝家的“東冠紡織廠”等,更有諸如火柴廠、皮革廠、造紙廠等等中小型工廠,猶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珠江三角洲。
這是中國首批近代企業,雖然設備技術並不先進,營建之初也顯得倉促,畢竟第一步已踏出。大量無地少地農民進入工廠,在歐美技術和管理人員的幫助下,學習和吸收近代知識。在這些企業裏,產生了中國第一批近代企業家和產業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