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做人是一門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精於這門學問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一帆風順;不精於這門學問的人則到處碰壁、一事無成、潦倒終生。那麼做人的學問到底是什麼呢?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做人首要的是“洞明世事”,其次是“人情練達”。“洞明世事”就要求我們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有一個清晰而理性的認識;“人情練達”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一顆“圓融”之心來處理各自的人際關係。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該如何做到這兩點呢?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那麼我們就以“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為“鑒”吧,看看他是怎麼做人的。

曾國藩出身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的湖南雙峰小山村的一個地主家庭。道光十八年(1838)以一介書生進京赴考,考中進士。留在京城任職十年,在這十年裏他從翰林院庶吉士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十年七遷”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後曆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居一品,權重一時。曾以“屢敗屢戰”的頑強精神,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為清王朝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

梁啟超曾評價曾國藩說:“曾文正(曾國藩)者,豈唯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唯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曾國藩的仕途通暢與他精於做人的學問息息相關。他推崇程朱理學,研習孔孟之道,對當時的時局也有很清晰的認識和把握,比如在收複了南京,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毅然“自削羽翼”裁減湘軍就能說明這個問題;曾國藩深得孔孟儒家思想的精髓,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從不“鋒芒畢露”,而善於“守拙”。

曾國藩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教育各方麵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不僅作用於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使之成為近代中國頗受人們關注甚至推崇的人物之一。

但是遺憾的是曾國藩關於為人處世重要的家書都已失傳,為了彌補這一空白,更為了使人們得以了解曾國藩做人的精髓,我們編寫了本書。在書中,我們從曾國藩的大量著作中篩選其精華部分,並根據曾氏思想的脈絡加以編排,以便恢複曾氏做人不隨大流的人生智慧的原貌。

本書主要闡述了曾國藩一生大智若愚的為人處世哲學,以及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鬥中求堅挺,崇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的人格魅力;揭示了他在官場上善於編織關係網,在權力麵前保持一顆平常心,並懂得放權用權的成功之道;呈現了他在關鍵時刻遠權避禍,在權力太大、功名事業日趨全盛的時候,不把弓拉得太圓太滿的做人智慧。

本書共分為七章,主要從藏鋒、明強、穩慎、鋪路、借力、進退七個角度闡釋曾國藩做人的智慧。通過舉例、分析,深入淺出地把曾國藩一生的思想精華呈現給讀者,使讀者在切身感受曾國藩的人格與思想魅力的同時,也能從中受到啟示而學以致用。

“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如”,如果你能從這本書中學習到一些做人的道理,那麼我們編這本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