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完全是一種錯誤的認識。領導也是人,是人就會有自己能力所不及的地方。“術業有專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傳統的封建時代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師”,“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說法,更何況是在物質與精神高度發達的21世紀。所以,領導幹部能夠虛心地向自己的下屬學習,聽取下屬的意見不但不為恥,而且還是很有必要的。曾國藩就是因為聽取了學生李鴻章的意見,而調整了自己的人生航向,才最終能夠做到名垂史冊的。
李鴻章生於道光三年,字漸甫,號少荃(泉),安徽合肥東鄉(今合肥東縣)磨店人。因在家排行第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道光十八年,曾國藩與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同時考中了進士,兩個人的交情也不錯,於是李文安就把兒子李鴻章以年家子(科舉時代稱年紀比較大的晩輩)的身份拜到曾國藩門下,因此,李鴻章也就成了曾國藩的學生,兩人有了“師生之誼”。
後來,曾國藩回湖南辦團練組建湘軍,而李鴻章也在中進士後隨呂賢基(時任刑部左侍郎)一起回安徽老家辦團練。
但天不假年,李鴻章所追隨的呂賢基在辦團練不久就被活動在安徽一帶的撚軍給打死了,福濟又因鎮壓農民起義不力而於鹹豐八年六月被免職。失去了兩座靠山,而此時父親李文安又去世了,自己的老家也被太平軍燒成了一片灰燼。迫於無奈,李鴻章就到湖南投靠了自己的老師曾國藩。
李鴻章來到曾氏幕府後所提出的第一個建議被曾國藩采納了,從而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的曆史由此而改寫。
原來,曾國藩在結束了江西的戰事之後,隻留了九弟曾國荃所率領的一支湘軍在江西繼續攻打吉安,其餘湘軍原本打算挺進安徽,但就在這個時候,石達開率領部分太平軍挺進四川。胡林翼奏請皇帝令湘軍入川追剿石達開。
接到這個消息後,曾國藩就麵臨著挺進四川和進軍安徽的選擇。
然而,胡林翼之所以上疏皇上派湘軍進入四川追擊太平軍,是為了讓湘軍在追殲石達開時立下一功,為曾國藩謀求一個有實權的官職,隨後在四川找到立足之地。而且,四川乃天府之國,人靈地傑,經濟比較穩定。因此,如果曾國藩能夠在四川立足,那麼,湘軍的糧草就不再是問題了,而且,可以把四川建成湘軍的後方基地。
其實,曾國藩在石達開挺進四川後就有入川的打算,如今胡林翼也提出要求他入川,兩人一拍即合,就開始作起了入川的準備。但就在這個時候,學生李鴻章卻站了出來,堅決反對老師進軍四川。
李鴻章反對湘軍入川的原因有兩個。
一、目前,雖然李秀成、陳玉成還在拚命拯救太平天國,但是在湘軍的多年苦戰之後,太平軍的勢力範圍正在一步步縮小,也就是說滅掉太平軍是早晚的事。現在清軍和太平軍作戰的主戰場不在四川而在安徽中部和江蘇南部。如果在這個時候湘軍入川,那麼用不了幾年,清軍就會很輕鬆地平定太平軍,這對湘軍來說等於功敗垂成,白白地讓清軍撿個大便宜。
二、石達開雖然帶著部隊跑到了四川,但太平軍的氣勢已逐漸衰弱,石達開這支不知所歸、漫無目的的軍隊,不可能在四川有所作為。
聽了李鴻章的一番分析,曾國藩茅塞頓開,與其在四川立足,不如在攻陷天京獨占頭功,更何況,就算湘軍在四川全殲石達開部太平軍,皇上也可能會以石達開已成強弩之末而對曾國藩不加封賞。因此,曾國藩采納了李鴻章的建議進軍安徽。
曆史證明,李鴻章在當時對老師所提出的建議是正確的。我們現在來假設一下,如果在當時曾國藩作為湘軍的最高統帥,而沒有聽取自己下屬的意見,貿然進入四川,那麼結果會是什麼樣子?那麼,曾國藩隻會是第二個洪秀全。
人的一生是需要規劃的,但有時候也要根據時局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的人生航向。這就需要能夠靜心聽取他人,包括下屬的意見,作出正確的選擇。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往往不是一開始就具備各種能力的,而是不斷地向他人學習,吸取別人的長處,從學習的過程中一步一步地完善和發展自己的領導才能,這對於新上任的領導者尤其重要。所謂“成功是經驗的累積”便是這個意思。
領導要注重學習他人的長處,積累豐富的經驗,進而發展自己的才能,才能夠受到下屬的信任。領導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隻能阻礙自己的發展,失去自身的權威與下屬的支持。
用真心感動下屬
俗話說“要想做官,必須上有人拉,下有人推。光有人拉而沒有人推,官也做不長久”。“上拉下推”,“上拉”一般是你的“貴人”在替你做,而“下推”者則是你堅實的群眾基礎。怎麼樣才能使你的下屬在關鍵時候推你一把,這就要看你在平時是否有能力感動你的下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