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與清軍作戰兩個月,李星沅、周天爵、向榮連吃敗仗,相互責罵,束手無策。太平軍占池奪地,從南嶺打到了長江。
對於這種情況,曾國藩並不感到吃驚。京宦生涯使他目睹朝野政治的種種弊端,他預感到大的動蕩遲早會到來。但使曾國藩憂慮的是,全國盜賊蜂起,而清政府卻財政拮據,軍隊沒有戰鬥力,吏治腐敗,根本無力快速鎮壓這次起義。
鹹豐元年三月,曾國藩第三次上奏疏《議汰兵疏》。
在奏折中,曾國藩具體談了解決國庫財政赤字的問題,建議裁軍。他說:“據我看,目前我們有兩大患,一是國庫空虛,二是軍隊的戰鬥力不強。”麵對財用不足,應從根本上解決就必須節省開支,其中節餉就是一項。他列舉了各地軍隊的種種腐敗狀況後指出:“醫生為病人治病,必須把腐爛的肌肉割掉,讓其長出新肉才有效。我們裁減一些老弱病殘的士兵就好比是割去腐爛的肌肉,招募訓練新兵就好比是長出了新肉。”其後,他又大量列舉了“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提出“裁減5萬士兵的建議”,如若實現此項計劃,每年可省餉銀120萬兩,若專用於救荒賑貧和廢除捐例,可以使社會情況和吏治得以改善,並能夠促動軍隊的訓練。
其實鹹豐帝的征言納諫流於形式,並沒有發揮實質的作用,對於官員的諫言也沒有聽進去多少。就在這個時候卻傳來了廣西戰事連連失利的消息。
由於連續不斷的作戰失利,李星沅憂懼憔悴,一病不起。鹹豐元年四月十三日死於宣武。鹹豐皇帝讓周天爵暫署欽差大臣。由於太平軍突破宣武,北上象州,清廷認為周天爵不能再任統帥,革去總督銜,廣西軍務由烏蘭泰、向榮指揮。賽尚阿雖為首輔,卻不懂軍事。太平軍則越戰越勇,起義火種在南方蔓延,威勢越來越大。
麵對起義軍的日益成熟與壯大,鹹豐皇帝一籌莫展。鹹豐皇帝迫不得已派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賽尚阿為欽差大臣,到廣西督戰。
鹹豐元年四月,曾國藩第四次上奏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
如火如荼的鬥爭形勢,使得曾國藩憂心如焚。鹹豐皇帝自頒詔求言以來,群臣獻策不下百餘章。然而對於這些奏章,“或下所司核議,以‘毋庸議’三字了之;或通諭直省,則奉行一文之後,已複閣束置,若風馬牛不相幹”,致使曾國藩頗感報國無門。作為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在得自於儒學的社會責任感的鞭策下,憑著對清政府的一腔“血誠”,於鹹豐元年四月再上一疏《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鋒芒直指鹹豐皇帝,目的就是要杜絕鹹豐皇帝由於年輕而引發的驕矜之氣和扭轉朝野上下的“唯阿之風”。
鹹豐元年五月二十六日,曾國藩第五次上諫疏《敬陳皇上預防流弊疏》。
鹹豐元年十二月,曾國藩第六次上奏疏《備陳民間疾苦疏》,第七次上奏疏《平銀價疏》。
曾國藩在早期所上的幾道奏折,還得到了鹹豐的誇獎,但對於後來的幾道奏折是看也沒有看,對曾國藩本人還有點反感。但曾國藩之所以敢屢次直言上疏,置生死於度外,就因為他有他自己的目的,即向朝廷表明自己的一片忠心,心係皇帝,心係天下百姓。曾國藩善於抓住各種機會表白自己,才使自己獲得了“文忠”的諡號。
關鍵時刻要能挺身而出
其實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差不多的,但為什麼有人能獲取成功,名垂青史,而有的人卻是一生碌碌無為呢?其關鍵原因還是你是否能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勇敢地站出來,抓住機會。抓住了機會,你就有成功的可能,而不能站出來抓住機會的人就注定是碌碌無為。
曾國藩認為,作為人臣應時時有憂患意識,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在國家處於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擔負拯救天下蒼生於水火的重任。
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就有為大眾謀求幸福的胸襟,開創偉業的壯誌。他曾經十分自信地表示“莫大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決定按照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正統士大夫的基本人生信條,為維護封建的綱常倫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而大顯身手,實現自己“匡時救世”的遠大抱負。
為此,他將原來的名字改為“國藩”,即暗寓“為國藩籬”的意思。他相信自己總有一天,能夠如同雄鷹一樣翱翔九天;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樹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的棟梁。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曾國藩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為他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提供了廣闊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