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金陵城被湘軍圍困了三年後,城中軍民把草都吃光了,洪秀全也因誤食毒草而中毒身亡。金陵城終於攻下。
據說,大功告成之日,李鴻章親自去祝賀。曾國藩拉著李鴻章的手,說:“如果不是少荃發兵相助,攻破金陵無望啊!”李鴻章自然謙遜一番。
報捷時,曾國藩將自己的名字列於湖廣總督官文之下,並一再聲稱,能夠取得平定太平軍的成功,全依賴朝廷的指揮和諸官將的同心協力,至於他們曾家兄弟是仰賴天恩,得享其名,實是僥幸而來。隻字不提一個“功”字。
曾國藩從來不在人前顯露自己的功績。在談到攻打安慶時,他總是歸功於胡林翼的籌劃,多隆阿的艱苦戰鬥;談到僧格林沁剿撚的時候,讚揚他能吃苦耐勞,說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談到李鴻章、左宗棠,稱他們是一代名流,不是說自愧不如,就是說謀略莫及。
在曾國藩看來“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這是絕佳的做人之道。在這個世界上,搶功名者眾,讓功名者寡,境界不一,自然留給人們的口碑不同。
《菜根譚》中說:“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汙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有難先由己當,有功先讓人享”是一種凝聚人心的工作方法。一個善於把功勞與人分享的人,必定是一個很有雅量,能夠取得人生大功績的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人在功名麵前都經不起誘惑,都想獨占功名,害怕別人搶占了自己的功勞。從曾國藩對待功名的態度來看,與人共享功名也是一種保全自己的方式。
忠言逆耳但能表露忠心
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是說被諫言者如果按照諫言者的要求去做了,就能夠從中獲得好處。曾國藩是一個勇敢的諫言者,但是他的諫言卻隻為自己獲得了好處——向朝廷表明了自己的一顆忠心。
曾國藩十年京官生涯,心係朝廷,以一顆血誠之心,關注和批評滿清統治中所存在的弊端。為了表現出對國家的忠誠,他幾次冒死進諫當政者,要戒除驕傲自滿的思想,不能隻聽阿諛奉承的話。他連上的七道奏折雖然沒有得到鹹豐皇帝的重視,但他的行為卻表明了自己對朝廷的一片忠心。
道光三十年也就是鹹豐皇帝登基的這一年,洪秀全在廣西的金田發動農民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鹹豐三年定都南京,稱天京。頒《天朝田畝製度》,又分兵西征、北伐。
滿清在經曆了康乾盛世之後,國運就逐漸地走下坡路了。國庫空虛,官僚腐敗。太平天國時刻威脅著清王朝的統治,鹹豐皇帝繼位以後時局頗為艱難。為了整頓吏治,增強國力,鹹豐皇帝頒詔求言,封章密奏。
也就是說鹹豐皇帝希望朝中文武官員能夠直接向他陳述在管理國家中所存在的弊政。朝中很多的官員都應詔陳述。
曾國藩認為鹹豐帝還比較英明,於是在兩年內連續上了七道奏折,談國家目前所麵臨的問題,企圖說服鹹豐皇帝,能夠采取措施,革除弊端,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麵進行整頓。
道光三十年三月,曾國藩上了第一道奏疏《應詔陳言疏》。
在奏疏中,曾國藩指出:“今日所當講求者,唯在用人一端耳。方今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揚之,端賴我皇上之妙用。大抵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廢一。”他首先明確指出朝廷對官員的任用、培養以及考察中所存在的問題。比如有的官員政績平平,為官一任,但求無過。
怎麼樣才能使官員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就是轉移之道。曾國藩認為“莫或使從事於學術”,在官員中樹立學習與研究的風氣,以提高官員的素質,而“又必皇上以身作則,才能操轉移風化之本”。
對於官員的培養,曾國藩說:“曰教誨、曰甄別、曰保舉、曰超擢。”對於人才的培養、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及解決的方案。
考察官員的最好方法是通過“奏折”的形式,說通俗點就是相互打小報告。他列舉了自康、雍、乾時期所采用的“密折”製度,“匡言主德者”的密諫事例,希望鹹豐皇帝能堅持“求言甚切”的作風。
道光三十年二月末,曾國藩上奏疏《條陳曰講事宜疏》,陳言用人之道。
他在極力說服鹹豐皇帝重視人才的同時,針對鹹豐初年官吏腐敗、墮落,竭力推薦本棠階、吳廷棟、嚴正基、王慶雲、江忠源,希望皇帝能重用這五人。
雖然鹹豐皇帝對曾國藩的奏折評價很高,也多次誇曾國藩是忠義之士,但鹹豐帝對曾國藩的意見根本就沒有重視。而此時,太平天國在廣西鬧得天翻地覆,清朝的政局也隨之發生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