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家書中反複告誡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一邊種地,一邊讀書,以保持前輩的傳統,千萬不要沾染官場習氣。他說:
“凡官宦人家的子弟,衣食起居都要與貧寒人家的子女相同,這樣長大後才會有所作為。如果沾染上了一些好吃懶做的習氣,就別指望他能有所出息了。我雖然是朝中命官,我所穿的衣服也隻是三百塊錢一件的。希望你們過日子能堅守勤儉之道,這也是惜福之道。”
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紀澤和紀鴻的要求也更加嚴格:
“出門不許坐轎,不許指使仆人為自己做端茶倒水,打掃房間之類的事情。這些事情都必須一件一件自己去做,也要學會耕種。”
他認為隻有這樣,才能避免驕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曾國藩在去世的前幾日,已經說不了話了,他指向桌案上的一卷紙。長子紀澤打開一看,原來是一份早已寫好的遺書,紀澤含淚念道:
我做官三十多年,官位顯赫,但是做學問一無所成,也沒有很好的德行,我現在後悔莫及。我感覺自己不久將離開人世,特立下四條遺言給你們弟兄。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這四條是我幾十年來的一點心得,希望你們能按照這個標準去做。把這四條作為家訓流傳給後代子孫,以使我們曾家長盛不衰。
曾國藩一生清廉做人、為官,受到後世子孫的好評,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始終有那麼一些人因經受不住一時的誘惑,而“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實,身居顯赫官位,膽敢以身試法的貪官,絕不是東窗事發後一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可以輕鬆搪塞過關的。分析這些人蛻化變質的軌跡,大多都是在第一次的誘惑麵前沒有經受得住考驗。很多私欲膨脹而毀於貪欲的“人民公仆”在鐵窗內回首自我毀滅的過程時,常常因“一著不慎,滿盤皆輸”而淚涕橫流,痛不欲生。這的確值得人們深思。
宋代哲學家王廷相講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個轎夫一天穿著新買的鞋子進城,他很小心地走路,生怕弄髒了新鞋子。後來一不小心,踩到臭水坑裏去了。鞋子髒了之後,轎夫走路就再也不那麼小心謹慎了,再也無所顧忌了。
其實,為官清廉就跟轎夫小心行路不弄髒鞋子是一樣的道理。有些領導幹部剛上任的時候還雄心壯誌,信誓旦旦地要為老百姓辦一些實事,可是一旦下水濕了第一腳後,便“久聞不知其臭”,甚至“破罐破摔”,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不能自拔。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是足以令每一個有職有權者警醒的。
辦事無私心,處理事件不偏心,以規章製度為準則,不徇私舞弊,這是廉潔的具體體現。
無欲則剛,隻有廉潔才能秉公辦事,秉公辦事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與擁護。廉潔奉公才能夠贏得民心。贏得民心也就鞏固了自己的群眾基礎,基礎堅固了,你的官也就能做得長久。“公生明,廉生威”是為殷鑒。對於做官的人而言,廉潔奉公是為官之道中極其重要的謀略。
以上所談到的是為官清廉需要為官者自律,但是,人性都是有弱點的。有些人本質是想為老百姓做些實事,但身在官場,也有身不由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又該怎麼辦呢?
謹防“濕第一腳”,除了各級幹部從嚴自律、潔身自好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建立健全有力的約束和監督機製。唯有如此,才能使那些意誌薄弱者抵擋得住“糖衣炮彈”的誘惑,做到率先垂範守清廉,廉潔奉公顯本色。
精心培養接班人
一個人不可能做盡天下事。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為自己找一個接班人,適當地放權給年輕人,才能夠保住公司發展的動力,才能使自己未竟的事業延續下去。
很多企業在創始人帶領下,苦心經營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都遇到一個很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接班人”。
曾國藩很早就說過:“天下事一個人是做不盡的,要做大事情,第一個要想到的就是找替手,等到自己不能做事情或做其他事情的時候,這人能接替自己做下去。”因此,他在擔任各項領導職務之時,並不戀棧,總是時刻不忘培養接班人,保證事業不會因為他的離開而終止。
下麵我們來分析一下曾國藩的接班人培養之道。
鹹豐十一年,太平軍在江浙戰場上取得突破進展,危及清廷的財賦重地,更嚴重的是上海也麵臨被太平軍占領的危險。因此,上至朝廷下到地方官員,都希望曾國藩發兵救援。曾國藩認識到這是擴大湘軍勢力的極好時機,可以抓住這個時機再編練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