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為人圓融之道(4)(1 / 2)

在我們看來,曾國藩一生為官用權,去私欲,重天下,以“匡時救世”為己任。他能夠在國家和民族處於危難的關鍵時期站了出來,提出改革,促進了軍事、吏治、科技的發展,使飄搖不定的滿清曆史又延續了六十年,他自己也因此而獲得“清末中興第一名臣”的稱號。

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權力

在生活中,有些人的權力欲望很強,這些人通過各種正當或非正當的方式去獲取權力。有強烈的權力欲望,正當地獲取權力,謹慎地使用權力,能夠做到用權力為人民謀求幸福,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現實中有太多的人不能以一顆平常心對待權力。權,成為了謀私的手段。

以平常心看待權力,是曾國藩立於官場不敗的“秘訣”。

曾國藩在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寫給九弟曾國荃的信中說:安身立命應該從波平浪靜方麵考慮,保持心中平靜順和,千萬不要從翻天覆地、動蕩不安處考慮,雖然人人都不甘心庸庸無為,但注意平靜為第一原則。生活閱曆千變萬化,總是應該慢慢向平實處用功。

“向平實處用功”和“在波平浪靜時安身”是曾國藩為人處世哲學的兩個重要原則。

曾國藩飽讀詩書,27歲考中進士,三年後被授予翰林院檢討。在京任官九年升遷十級,官至二品。在湖南老家為母親守喪期間奉旨督辦團練,苦心經營多年,終於建成一支能征善戰的地主武裝——湘軍,這支軍隊成為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生力軍。

曾國藩極力推崇“以夷製夷”的先進思想,積極提倡“洋務運動”,成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向國外購買洋槍洋炮,引進國外科技,開辦工廠,成為了中國民族工業的先驅。

他為官忠廉,為人誠孝,為學謹恒,生活勤儉,被譽為封建時代事實上和道德精神上的領袖,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官氣、學風和民意,被公推為“晚清第一名臣”。

縱觀曾國藩一生,有成功也有失敗。仕途的不如意、朝廷的無端猜忌與不信任、戰事初期的屢屢敗北、皇帝對諫言的冷熱無常,令他無時無刻都身處“高爬、低走”之間。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曾國藩的人生路並非處處筆直平坦,更多的時候是崎嶇不平。但他始終能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人生路上的高低坎坷。他說:“做人既可以往高處爬,也可往低處走,爬高是為了實現誌向,走低是為了保護自我,隻要不失自我本色即可。”

無論是高“爬”還是低“走”,曾國藩始終能不急不躁,走得很平穩。對待權力,寵辱不驚。他說:“所謂的富貴繁華,到頭來都隻不過是過眼煙雲,任何人都逃脫不了一個共同的結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曾國藩能以這樣的心態對待手中的權力,真是了不起。可是古今官場上絕大多數人,在權力麵前迷失了自己。為了權力,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最終使自己傷痕累累。

兩千年來,中國社會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可以說一直是以權力為主導的“官本位”社會。直到今天,“官本位”思想仍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留有深深的痕跡和烙印。入仕為官,一直是許多人實現人生價值的終極目標。好一個“官”字了得,竟引得幾多“英雄”競折腰。

有語道,“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入仕做官,通過做官施展個人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人民、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本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為了獲得官位、獲得權力,有人寒窗苦讀、有人苦心鑽營、有人不擇手段……

問題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順利走上這條路的人畢竟隻是少數,4000人搶一個公務員的位子也不是什麼現代神話,能做到大官的人就更是芸芸眾生中的鳳毛麟角。況且,能不能走通這條路,還不能由自己決定,除了個人的學識、德行、能力、為人等自身的素質外,還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自古官場險惡,這裏麵的潛規則又豈是說得清道得明的。況且還有個機遇的問題。機遇不降臨,你縱然有天大本事、滿腹經綸也枉然。

縱使一路衝殺,做了最後的勝利者,那又能怎麼樣呢?因為在你拚殺的過程中,你的欲望在逐漸地增強,你能感受到更大的權力將是你下一次戰鬥中獲勝的最有力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