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亡羊補牢”被世人津津樂道時,我卻不以為然,防範於未然是我們每一個渴望成功的人應該做到的。如何走向成功更成了首要解決的問題,全麵的認識自我,打造自信,鍛煉意誌,秀出超完美的自我是你走向成功的基石。
法製1全方位解剖自我
許多人之所以不能成為成功者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給自己找到了一根心靈的保險繩。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缺乏活力,這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習慣使人逐漸破壞了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
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學習和學習的願望是你要同時掌握的。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裏都渴望被保護,於是不自覺地期待著家庭、朋友、政府、時間和幻想,指引他們度過一生。在一定程度上這些人都沒有從哺乳期過渡到成年期。否則就很難解釋為什麼麵臨一些突發事件時,許多成年人六神無主地渴望一個拯救者,雖然事實上他自己完全有能力完成自救工作。
我們不能去責備什麼人,因為獲取安全感和獲得保護是人的本能。但是千萬不要依賴保護度過你的一生,應當相信更多時候你隻能是自己。
有這樣一個例子:
一位叫裏爾的少年,一直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是他潛意識中一根永不會斷的保險繩。而事實也好像證明了這一點。裏爾一帆風順地到了16歲,去異地求學,當離開家庭的新鮮感被一種無依無靠感替代後,他開始茫然不知所措。不過第一年由於同學之間的友情使他比較順利地度過了最初的日子。可是第二年由於一次意外,他觸犯了校規,校方給了他兩個選擇,要麼留級要麼退學,這時候的裏爾多麼渴望有一雙強有力的手給他指引方向,可是不管他如何禱告上帝讓奇跡發生,到最後他隻能自己做決定,於是他一夜之間被迫丟開心靈的保險繩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退學,重新去考另一所學校。
從那時起裏爾就不再給自己係上類似的保險繩了,因為他知道有時候能做決定的隻有他自己。應該說裏爾是幸運的,因為在他少年時期就有機會擺脫被保護的心態,而一些年齡上已經成年的人卻一直沒有契機。當生活一帆風順時,看不出這種渴望被保護的心理的弱點,但一旦遭遇不幸時,卻會讓這些成年人無所適從。
沒有一個人會平白無故獲得事業的成功,盡管富有的家庭可以提供穩定和機會,它們卻不一定能帶給人以滿足。比如摩洛哥國王的女兒,卻以成為歌星作為自己的事業選擇。成功的事業,是個人以希望、追求、明察、多方發展的能力和實際考慮現實、長遠計劃和個人的勤勉因素為基礎,斷然做個人決定的成果。
從上麵的故事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想擁有自己的事業,就得付出代價。這話是指你必須願意——而且能夠自己負起責任。責任是一個關鍵的觀念,《簡明牛津辭典》將“負責”定義為:“有責任的,能做合理行為,可靠、值得依賴、有良好的信用及聲譽的。”
1.隻有勇於承擔,勇於付出,才能丟開心靈的保險繩。
每個人或多或少總有一些習慣,有些習慣是行為上的,有些習慣是思維方式上的。有許多時候人們實際上不是依靠大腦去麵對現實,而是依靠習慣去解決問題。剛出生的小孩是最缺乏習慣的人,因為每一個行為、每一種事物、每個想法對他來說都是第一次,所以嬰兒的學習能力大大超過成年人。一項科學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思維方式也越來越缺乏活力,這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原因,更多的是由於習慣使人逐漸破壞了自己察覺變化的能力。一個小孩子會對一隻飛翔的小鳥而瞪大眼睛,而大多數成年人隻會對此匆匆一瞥然後走開。說了這許多,隻是想證明習慣對於成為一個成功者是致“命”的。這個“命”不是生命而是命運。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從事危險工作的人,如情報人員,根本不能讓自己養成某種習慣,因為這種習慣將使他陷入極度危險之中。許多大公司大都會向外聘請“效率專家”來考察自己公司的運營情況,因為以一個未置身其中、處處感到新鮮的眼光,可以發現一些自己早已習以為常的錯誤。
對於一個成功者或想成為成功者的人來說,致命的習慣指的是那些讓人養成惰性或不能敏銳觀察事物的慣性思維。希爾說:多數的有關事業指導的書籍,都是在討論如何去達到自我滿足,然而,這些書中,往往隻教人怎樣“獲得”,而不教人如何去“給予”。但事實上,絕大多數已經成功的人士,都強調對別人貢獻的重要性。這其實和盲人點燈的道理一樣,一個盲人走夜路時提了一盞燈,別人都譏笑他多此一舉,而盲人卻平靜的回答,我點燈照亮了別人,使別人不致摔倒。同時又使別人看得見我,不致於把我撞倒。這是盲人點燈的理由,也是“獲得”與“給予”的關係。而由於習慣人們隻看見盲人點燈的可笑,卻看不見“獲得”與“給予”的相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