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秀出自我(1)(2 / 3)

丟開致命的習慣,讓自己的眼界更廣闊一些,讓自己的感覺更敏銳一些。

2.必須對自己負責。

能不能學習對自己更負責一點呢?拿破侖·希爾認為答案是“可以!”第一步是要明白這是一件很長時間的事。如你要學習一門外語,你必須花相當長時間學習,才能運用自如。對你個人的事業負責,就和學習語言一樣嚴格,而且學習和學習的願望是你要同時掌握的。

有效掌握你自己,固然非常重要,但了解這一點已經不容易了。

希爾的學生之一湯姆在一戰之前的一次飛機失事中失去了兩條腿。他躺在醫院時,已經基本上失去了意識,但是在迷迷糊糊中,他聽到兩名護士在對話。其中一個說:“這孩子也許堅持不住了。”一向堅強的湯姆聽到這話,決意堅持下去。結果令人們大感意外,湯姆不但活了過來,而且以驚人的速度複元,而且再度擔任戰鬥機駕駛員時,表現非常出色,有一次甚至從德國戰俘營中逃脫——隻用他的兩條義肢。

意誌力使湯姆從死亡線上掙紮了過來。此外還有許多例子顯示了個人選擇與決心的重要性。在抗癌成功者中,多數都具備這樣一些心理特點:拒絕放棄希望、拒絕扮演病人角色、隨時準備接受新觀念等等。他們對自己永遠具有強烈的信心。希爾說:“這些人拒絕壞消息,他們拒絕相信自己的疾病,他們拒絕讓自己更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

我們是成功者,還表現在即便是不知不覺狀況中的個人決定,也往往比我們通常所知的,更能決定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那些有意識傾注了堅定決心的決定,就更能讓我們決定發展的方向。

這不是理想,也不是不切實際,許多人正是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例如,身為電腦程式設計師的瓊,寧可放棄自己的高薪職業,攻讀醫學,她說:“我迫切想做有長遠價值的事。我決定改變整個人生方向,是經過無數痛心與悲傷才決定的,不過我現在的確很快樂。”

不過,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在某種生活形態中呆得太久,所以改變對他們來說是種不能承受的衝擊。舉一個完全真實的例子,雖然看上去整件事顯得那麼不可信。

一位高年級的大學生由於某種原因提出暫緩考試的要求,而這一要求沒有被批準,這意味著這位學生的生活將發生某種被迫的改變,於是他自殺了。

令人驚異的是在他自殺前一個月中,他很平靜地寫了四封遺書,這令我們迷惑不解,一個如此堅定的自殺者為什麼不把這種堅定放在麵對改變上呢?答案隻有一個,他認為結束生命與改變生命他隻能選擇前者。改變對他來說是件可怕的事,但是如果他認識到他是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那麼他還會如此選擇嗎?

全麵的剖析自我,改變你致命的習慣,解開你心靈的保險繩,將你身上的毒素驅除。你還怕不成功嗎?

法製2掌控身心

傷體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儀器,你可以把你的狀態調到所希望的頻道

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指出:要想好好控製住腦子的反應,你不能不隨時注意自己身心所處的“狀態”。不容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於追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然而我們若是改變意焦或形氣,那麼就可以很快地改變先前對於快樂和痛苦的認知。

我們的身心狀態受製於神經係統,千百萬種神經活動的總和結果,這些活動乃是各種感覺器官將所測得的外界資料在腦中處理的過程。我們對於大部分身心狀態是怎麼發生的並不知道,因為當我們一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事,身體立即就會有相應的狀態產生,這個狀態可能是消極無力的,也可能是積極奮發的,隻是大部分的人不知道如何控製這些狀態的發生。

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突然記不起一位熟悉朋友的姓名?或者一時忘了某個字的筆畫?何以會有這樣的現象?你明明知道那個朋友的姓名,也知道那個字該怎麼寫,可就是當時記不起來,難道說你笨嗎?當然不是,那隻是你當時處在笨的狀態罷了。事情做得好壞的差別不是有沒有能力,而得看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你可以有馬華·柯林斯的勇氣和毅力、也可以有舞王佛雷·亞斯坦的典雅、更可以有諾蘭·雷思的體力和耐力、以及有愛因斯坦的聰明和才智,然而你若是一直使自己的身心處在“低落”狀態的話,就永遠別想有能夠成功的一天。

你若是曉得如何進入積極狀態的奧秘,那麼就必然能做出你意料之外的成績出來。任何時候你的認知都受製於當時的狀態,而這時的認知便會影響你隨後的想法和做法,換句話說,你會有什麼樣的行為跟你的能力無關,而是跟你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有關。因此,你若是想改變自己做事的能力,那麼就改變自己當時身心所處的狀態,這樣便可把蘊藏的無限潛能一一發揮出來,做出驚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