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回 下宛城長驅進兵 愚二世指鹿為馬(1 / 2)

話說沛公自納酈生之計,攻取陳留,招集兵士,軍勢大振。

進攻開封未下,正遇秦將楊熊帶兵西來,沛公率兵與之交戰於白馬,又戰於曲遇東,大破之。楊熊敗走滎陽。二世聞之,遣使者將楊熊斬首示眾。

沛公既勝楊熊,南取潁陽,恰與張良相遇。原來張良自從辭別沛公,領兵千餘人隨韓王成往取韓地,方才得了數城,卻被秦兵來攻。張良兵少,不能拒守,又為秦兵奪去,張良隻得在潁川一帶往來為遊兵。此次遇見沛公,張良遂從沛公攻取圜轅,得韓地十餘城。沛公因使韓王成留守陽翟,自帶張良往攻南陽。南陽郡守率兵迎戰,大敗,逃入宛城固守。

沛公急欲入關,路經宛城,棄之不取,引兵西行,已過宛城數十裏,張良忙諫沛公道:“公雖急於入關,但前途所經關隘甚多,秦兵尚眾,據險而守,攻之急切難破。設使前為秦兵所阻,後有宛城斷絕歸路,前後夾攻,我兵欲進不能,欲退不得,此危道也!故宛城不可不取。”沛公依言,便定計乘其不備回兵攻之。

到得晚間,沛公傳令軍士飽食,拔營俱起,卷旗息鼓,人皆銜枚,馬皆束舌,取僻近小路悄悄而行。及到宛城,雞尚未鳴。沛公命將新製旌旗一律更換,待到天色黎明,指揮軍士呐喊一聲,將宛城圍了三重。

南陽郡守昨日在宛城上,望見沛公兵隊過城西去,並不來攻,心中正在暗喜,以為可保無事。誰知,次早有人來報說是敵兵攻城。郡守從睡夢中驚醒,急登城樓一看,隻見敵兵勢如潮湧,旌旗一新,卻與昨日不同,也不知從何處來,大驚失色!

回到署內,心想:“城中一無防備,如何抵敵?不如早尋一死,免遭敵人之手。”想畢,拔起佩刀便欲自刎。

時有舍人陳恢,連忙止住,說郡守道:“足下若肯歸降,臣願往說沛公,保全足下爵位。若沛公不聽,死尚未晚。”郡守依言,陳恢遂躍城而出,來見沛公說道:“臣聞楚王有約,先入關者得稱王於關中。今足下留攻宛城,宛城本是郡會,連城數十,戶口眾多,糧食豐足。彼官吏人等,自以為投降必死,故皆登城堅守。足下若駐兵攻城,城堅難破,部下士卒必多死傷;若棄卻宛城,引兵西進,則宛城必出兵追擊。足下前既誤入關之約,後複有宛兵為患,非善策也!為今之計,足下不如招其郡守來降,與之立約,封以高爵,即使守城,收其兵隊。

一路西行,所有秦地各城聞此消息,必爭先開門迎接大兵。足下不損一卒,不折一矢,長驅直進,毫無阻礙,豈不妙哉?”

沛公依了陳恢之言,遂許南陽郡守投降,封為殷侯。以陳恢為千戶。沛公既得宛城,引兵西行,所過城邑果然望風歸服。沛公又下令兵士沿途不得擄掠,秦民皆喜。行至武關,有兵拒守,沛公引兵攻破。沛公攻破武關,時為秦二世三年八月,此時二世亦被趙高遣人殺死。

話分兩頭。卻說二世自殺李斯之後,以為趙高可信,用為中丞相,事無大小,皆聽其處決。二世一切不問,終日恣樂。

趙高自知威權日重,欺二世昏庸,欲使朝臣及左右近侍皆來歸服,使二世勢成孤立,然後可以肆行無忌,乃先設法以驗眾心,是否畏己,且欲借此立威。

古代有一種良馬,形狀似鹿,趙高因此心生一計。一日,取鹿一頭獻與二世,說是獻馬。二世命左右牽至,卻是一鹿,不禁大笑道:“丞相莫不是錯誤了?明明是鹿,如何竟說是馬!”趙高答道:“臣所獻者,的確是馬,並非是鹿。”二世聽了大疑,心想:“我因何眼目如此昏花,竟然將馬錯看成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