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和窮人最大的差別不是金錢,而是對待生活的態度。
經驗總結:
人人都有過人之處,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自己的長處。困難給予發現自我、展現自我的機會,在逆境中我們用盡全力發揮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就能度過困難。
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多想想成功後的情景,這樣才能在困難降臨時擁有更多的毅力去克服。要從危機中尋找轉機和生機,才能把每一次磨難當成人生轉變的機會。
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是窮人,不能因為別人的放棄就讓自己的意誌一直鬆懈。隻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別人得不到的輝煌。
敢拚敢闖敢去贏
理論精讀:
窮人常常說:“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呢?”
富人常常說:“許多事情,成功與否不必太在乎,敢拚才能贏。”縮手縮腳、患得患失、瞻前顧後是大多數人的通病。
沒有資本,沒有經驗,盡管很想做個富人,很想賺大錢,卻不知道如何操作。他們害怕失敗,害怕挫折,害怕失去,放不開更不敢放開,以致一無所獲。
機會是在選擇了“萬一”中失去的。“9999”次機會和概率不去選,偏偏要選擇萬中之“一”,是不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呢?
想做到萬無一失才把握機會,那個時候機會早就溜走或者被人抓走了。細想起來,很多事情沒必要想得太多,患得患失更容易縮手縮腳,不如放開手腳,把握機會,不管怎樣,總有50%的希望吧。
20世紀80年代,二道販子和第一批膽大的人下海經商,長途販運、倒買倒賣,我們不理解,我們害怕、妒忌、羨慕,沒賊心也沒賊膽,誠惶誠恐錯過了第一次致富機會。
想致富的時候,先行把握機會的人已經是百萬富翁了。是不是應該逆向思維,“萬一”我們成功了呢?
經典案例:
當聯想集團獨家代理AST的中國市場並完全掌握了AST微機市場控製權時,柳傳誌決定放棄AST,主攻聯想的品牌微機。
銷售人員得吃慣了AST這塊肥肉,覺得扔了實在可惜,“放著飯碗裏的肉不吃,要是再撈不著鍋裏的,豈非雞飛蛋打?”“我們可以有三種結局,”柳傳誌戰地總動員,為聯想勾畫出新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景象,“把自己的做好了,AST也沒有丟,這是上局;把自己的做好了,把AST丟了,這是中局;自己的沒有做好,把AST也丟了,這是下局。”結果,聯想團結一心,聯想微機已經成為中國至全球的名牌。當年柳傳誌的當機立斷的大將風範,造就出今天的跨國集團。
畏首畏尾、拖拖拉拉的人不會受人歡迎,尤其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裏,那些畏首畏尾的人很難跟上的步伐。這種人與時代格格不入,與一切幸運無緣,在平穩安分的圈子裏,毫無起色,直至垂暮之年。
相反地,遇事果斷敢拚敢闖、敢做決定的人往往能把握住機會,一路高歌。有成就的人無一例外具備這種心態和品格。
愛迪生說:“不要試圖用語言證明你是什麼樣的人,你是否有成就在於你是否有行動的習慣,一種是畏首畏尾,它決定了你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另一種是敢拚敢闖,它注定你腳下的路必然通向羅馬。”
威廉·奧斯勒在學生時代就充滿憂慮,做什麼事情都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有一次,他讀了湯姆士·卡萊裏的一本書,有一句話說:“最重要的是不要用過去的陰影看遠方模糊的未來,而要毫不猶豫地做手邊清楚的事。”這句話讓他養成了敢拚敢闖的習慣,使他成為那個時代最有名的醫學家,創建了知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英帝國學醫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還被英國國王加封為爵士,他把自己這一良好的習慣解釋為“用鐵門把過去和未來隔斷,在完全獨立的今天用百倍的勇氣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句話影響了他所有的學生和成千上萬的英國青年。
深度點評:
畏首畏尾來源於過去的失意和挫敗,人往往對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不敢為自己的未來付出行動,他總是在考慮行動的結果,消極地麵對眼前現實,整天在憂慮中。
猶太人有句俗語:“隻有一種憂慮是正確的:為憂慮太多而憂慮。”一點也沒錯,你對一件事情憂慮時,應該知道:你憂慮的事情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不管怎樣,隻有這兩種可能。當憂慮的事情發生了,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行動,過多的憂慮是無濟於事的,而當憂慮的事不發生時,憂慮就成了自己給自己戴枷鎖。
日子一長,就會對一切問題憂心忡忡,像荷蘭婦人中一句流行語所說:“畏首畏尾就像嬰兒一樣,有人照顧就越長越大。”
心理科學:
不敢進,害怕退是工作多年的職場人士最容易產生的恐懼。沒錯兒,你的年齡、你的經驗、收入正在阻礙著你的發展。
由於在職場打拚了這麼久,容易形成沿襲心理。真的要放棄現有的工作、薪水,去創富,會遇到進退兩難的尷尬:進,怕丟車;退,又不保帥。
故此,求穩便成了重中之重,成了大多數人的固守。如此這般,慢慢將自己的萬丈雄心打入“不務實際”的深淵。
習慣已經紮根,四十不惑的你告誡自己“一動不如一靜”。你的前怕狼、後怕虎,讓自己變得縮手縮腳、患得患失。每個人的潛力有多大,連自己都不清楚,隻要你敢於前進,就能擁有另一片新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