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豫容易導致生意人瞻前顧後、決策不果斷、錯失時機。這種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猶豫常在要行動的關鍵時出現,使人改變主意重新思考。再一次確認決策正確,應該實施的時候,外因和內因已經起了變化,原來決策已不能再正常進行了。
卓越人生:
有風險才會有機會。風險越大機會越多,取得的成果越大。既然是風險,說明成功與失敗的可能性都有。此時有人把握時機,冒險前進,就會捷足先登。國外許多著名企業家,最初都是靠借錢起家,幾經風險,取得成功。在競爭中要取得勝利,靠什麼?就要靠經營管理,靠產品的高質量和良好的服務。這些策略不是每一個競爭對手都能做到的。
事實證明,誰敢於承擔風險,誰在競爭中就掌握主動權。
經驗總結:
敢於冒險不怕失敗,其實就是在戰勝自己。每一次戰勝自己,都會激發設定更高目標去超越的動力。每一次對於更高目標的完成,會增加我們的自信心,對我們能力充分肯定,給予我們困境中堅信自己、戰勝自己的信心。
這是個良性循環,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刺激著我們不斷前行,將事業做大。如果總是讓猶豫打敗自己,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麵臨困境時總是想起上次的失敗,給自己一個消極的信息,告訴自己這件事情我無法做到,那麼無疑會一次次地品嚐失敗的苦果。
危機?轉機?危機是機遇的外包裝
理論精讀:
大家都希望生活順風順水,不要遇上危機,然而,危機無處不在,無時不生,我們不能阻止,隻能麵對。麵對才是最好的方式。
窮人麵對危機時不敢冒險,不是抱怨時運不濟,就是逃避、丟盔棄甲。等到危機避無可避,才想辦法急救,此時大禍已成,力難回天了,多少事業都在拖延中灰飛煙滅。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孫子在“兵法”中說:“亂生於治,怯生於勇,弱生於強。”明代劉伯溫說:“蓄極則泄,悶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這說明如果危機發展到了頂點,就是轉機的開始。
經典案例: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地席卷了整個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田毀於一旦。亞拉巴馬州是美國的主要產棉區,那裏的人們世世代代種棉花,可現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的。如果隻種棉花,爆發了象鼻蟲災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沒有了。於是,人們開始在棉花田裏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作物。盡管棉花田裏還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棉花和其它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要比單純種棉花高四倍。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亞拉巴馬州人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於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在棉花田裏套種 別的農作物。由此可見,好事和壞事、有利與不利、福與禍等對立的兩個方麵,是相對的並可互相轉化的。
沒有人願意遭受危機,但是危機常常不期而至。但危機中也包含著轉機,就像當年亞拉巴馬州人因遭受象鼻蟲災害而走上了經濟繁榮之路一樣。其實,“危機”始終包含著兩個方麵的內容:“危險”和“機遇”。危機已經發生,想要成為富人,所要做的就是用心去捕捉危機中的轉機,富人麵對危機時則勇敢麵對,用智慧化解。經受磨煉,經曆危機後,更加茁壯。
唐納·川普有億萬資產,與大多數成功人士一樣,經曆了許多波折,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但都堅持走了過來。
初期,唐納·川普的財富之路平坦,開始不滿足於房地產業的收獲。他將投資延伸至房地產以外,開設賭場、經營航運、主掌職業足球隊、讚助職業拳擊賽之外,出書立著,出版了《川普:交易的藝術》《屹立不搖》《東山再起的藝術》等,銷量都在百萬冊以上,受到年輕人追捧。
危機卻不期而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因為擴張太快,加上美國房地產業不景氣,川普的房地產貶值,收入減少,瀕臨倒閉。
川普的個人資產跌至5億美元,後來債台高築,一度高達十億美元。人們都等著看川普的笑話。
這時候,唯一的選擇隻能是麵對。
川普在第一時間主動麵對所有金融機構。他邀集各大銀行,提出五年還款的計劃,告訴銀行家們,如果支持他,他會回報長遠的獲利,如果破產,所有的人都將受害。
銀行意識到川普宣告破產的話,他們不僅要失去利息,可能連本錢都拿不回來。於是,銀行允許他暫緩支付部分貸款利息。
五年調整改善後,川普成了美國知名的富豪、成功的企業塚,各大銀行也得到了他們的利益。
川普的勇於麵對化解了危機,使成功得以延續。
每個人都可能決策失誤陷入困境。也都可能與危機不期而遇,沒有人能夠逃脫它們的騷擾。
深度點評:
對危機,選擇逃避或忽視,也不能改變它的真實存在,而且猶豫不決、左閃右躲,危機會變得重。麵對危機積極麵對,還可能掙脫危機的困擾,發現機遇,讓成功更上一層樓。對待危機更為積極的方式則是積極預測可能出現的危機,在危機出現前化解危機,消滅危機,做足應付危機的準備,將危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