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必須比別人更相信並且珍愛自己,這樣,才能發揮出我們最大的力量,創造成功的事業。尤其是當我們受到冷遇甚至侮辱時,要冷靜、自尊自愛,把別人的羞辱作為奮發圖強的動力,激勵自己去挑戰難關。
自卑會產生不良的後果,甚至會帶來嚴重的危害。因為自卑是一種壓抑,一種自我的壓抑,一種懼怕、損傷自尊心和虛榮心的壓抑,因此人總要反抗壓抑以求表現自己,當個人在生活的某些領域由於受到強大的壓抑和外界優勢的比較而感到無能為力時,他便會從另一個角度或幾個方麵以不同凡響的姿態、言論和行為表現自己,有時這種表現可能會像火山爆發一樣的猛烈,令人震驚和感歎。從這個意義上說,個體生命在自卑情結壓抑下的自毀、自傷或他傷,其真正的意義就是尋求一種新的表現途徑,尋求一種生命尊嚴的價值。
一、審視自卑的內在症結
據統計,世上有92%的人是因為對自己信心不足,而不能走出生存的困境。這種人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樣,毫無信心去經曆風雨。這就是說,缺乏自信,而在自卑的陷阱中爬來爬去,是這些人最大的生存危機,自然就會導致挫敗。如果不能從自卑中掙脫出來,那麼就成不了一個能克服危機的人。
有一次,鬆下電器公司招聘一批基層管理人員,采取筆試與麵試相結合的方法。計劃招聘10人,報考的卻有幾百人。經過一周的考試和麵試之後,通過電子計算機計分,選出了10位佼佼者。當鬆下幸之助將錄取者一個個過目時,發現有一位成績特別出色、麵試時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年輕人未在10人之列。這位青年叫神田三郎。於是,鬆下幸之助當即叫人複查考試情況。結果發現,神田三郎的綜合成績名列第二,隻因電子計算機出了故障,把分數和名次排錯了,導致神田三郎落選。鬆下立即吩咐糾正錯誤,給神田三郎發錄用通知書。第二天鬆下先生卻得到一個驚人的消息:神田三郎因沒有被錄取而一下自卑起來,於是跳樓自殺了。錄用通知書送到時,他已死了。
聽到這一消息,鬆下沉默了好長時間,一位助手在旁也自言自語:“多可惜,這麼一位有才幹的青年,我們沒有錄取他。”
“不”,鬆下搖搖頭說,“幸虧我們公司沒有錄用他。意誌如此不堅強的人是幹不成大事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為求職未被錄取而拿死亡來解脫自卑的情緒,是非常可惜的。成功根源於堅韌不拔的意誌,這正是有些自卑者所缺少的。當我們看到鮮花和榮譽環繞之下的成功之士時,不要僅僅將其歸功於機遇與環境,應當牢記:意誌是克服自卑的墊腳石。
“成功者”與“普通者”的性格區別在於,成功者充滿自信、洋溢活力;而普通人即使腰纏萬貫、富甲一方,內心卻往往灰暗而脆弱。
那麼,他們的共同點又是什麼呢?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自卑感。
自卑是許多人身上明顯存在的生存危機,因為這些人在自信者麵前都是脆弱的軟體動物。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是一種危機心態。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貶低的一種危機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分析學家A·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出自於“自卑感”以及對於“自卑感”這種生存危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認為人人都有自卑感這種生存危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說,因為我們都發現我們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一個人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一個人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許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當然,從哲學角度對人類整體狀況分析,人類產生自卑是無條件的,不過,對於具體的個人,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
阿德勒自己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念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教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他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這是對自己曾經挫敗的糾正。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危機的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氣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令人驚奇的是,一個人自卑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環境和童年。從主體角度來看,自卑危機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曆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雖然會隨著時光流逝而逐漸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力。所以,童年經曆不幸的人更易產生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