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征服人心的禁忌(2)(3 / 3)

當然,多言有害,不是要你不言;重實際行動,也不是要你隻做不說。應提倡的是:不言而已,一言則直指要害並實行之。這才是對待言論及行動的正確態度。

唐代的魏征以直言敢諫而聞名。他開始是追隨太子李建成。唐初太子之爭,李世民終得其位。他知道魏征的才能,召見並質問說:“你為什麼要挑撥離間我們兄弟?”

魏征坦然答道:“如果太子李建成早聽我的勸告,也不會有今天的下場。各為其主,我忠於我的主人李建成,這有什麼錯呢?管仲不是還射中小白的帶鉤嗎?”

李世民因其直率誠信,頓時釋然,並委以重任。後來唐太宗曾把他的直諫作為自鑒的鏡子。他之敢言,有時氣得唐太宗大呼要殺了他這個“田舍翁”。但他並沒有被貶或受到損傷,這當然是與太宗之開明有關,但無疑,他之多言則確實切中時弊。另有一點,無論他言論多寡,其首要前提是為了國計民生,詞氣忠懇。

魏征應當慶幸自己遇上了李世民這樣的“明主”,才能避免了因“口舌”而招致的殺身之禍。但是畢竟這樣虛言聽取不同意見的上級是不多的,在魏征生活的唐朝之前大約400年的東漢末年,就有一位“才子”楊修,因為多說了幾句話,而被砍了腦袋。

楊修才華出眾,曹操委任他為主簿。但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曹操曾命人營造了一座新花園。造好之後曹操前往觀看。看過之後不加評論,隻取筆在大門上書寫一“活”字而去,人們都不解曹操之意。

楊修看了之後說:“‘門’添個‘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子的門太大了。”

於是,工人們另築園門,待改造停當,又請曹操觀看,曹操看後大喜,問道:“是誰知道我的意思改了園門?”

“是楊修。”左右答道。

曹操雖口中稱讚楊修,但心中卻十分嫉恨。

又有一日,塞北有人送酥果一盒給曹操。曹操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放在案頭。楊修見了,竟取匙與眾人分食之。曹操驚問其故,楊修答道:

“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豈敢有違丞相之命?”

曹操雖然笑了,但心裏卻十分惱怒。

後來曹操屯兵漢中與蜀軍對峙,日久不決。想進軍攻打,又被蜀將馬超阻礙不得前進一步,便想收兵回洛陽。曹操見碗中有雞肋,不禁有感於懷,自言自語道:“雞肋!”楊修聽到了,便令隨行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回歸。

有人把這個情況告知大將夏侯停,夏侯大驚,忙請楊修至帳中,問道:

“先生為何收拾行裝?”

楊修答道:“丞相喝雞湯而口中喊雞肋,可知不久就要退兵了。雞肋,棄之不甘,食之無味;現在我軍進攻不能取勝,退兵又恐人恥笑,可是在這裏駐紮又無益處,不如早日搬師。我想不久丞相必定下令收兵,所以我先收拾行李,也免得臨時打點不及。”

夏侯說:“先生真是深知丞相的肺腑啊!”

於是,也命部屬收拾行裝。

當天夜裏,曹操心神不定、不能入睡,便在營寨內巡視。看到夏侯諄營中的將士都在收拾行裝,大為吃驚。他急忙召見夏侯,夏侯言道:

“主簿楊修已知丞相有撤退的想法,故爾命軍士們早做準備。”

曹操又召見楊修,楊修便講了自己對雞肋這句話的理解。曹操大怒說:

“你怎敢造謠惑眾,亂我軍心?”

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

楊修就這樣掉了腦袋。楊修喪命的原因就在於他隻顧顯露自己的才華,卻沒有顧及別人的臉麵和尊嚴,結果招致殺身之禍。

這個故事還驗證了韓非子的話:

“在向人進言時,若無意中把對方認為秘密的事給泄露了,就將招致殺身大禍。”

不然,聰明一世的楊主簿,怎麼會如此下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