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弱者製勝的七大集中原則(1)(3 / 3)

自1999年提出其全球增長之路的戰略以來,聯合利華以“壯士斷腕”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實施戰線收縮,在行業、產品類別和品牌三個方麵實行集中策略。根據80/20法則,將品牌規模從2000個品牌壓縮至400。

通過裁員與減少工廠將品牌集中於食品和個人護理領域。而為旗下擁有Nau-tica、VeraWang和瓦倫蒂諾等品牌的聯合利華化妝品國際分公司尋求買家的動向,更表明這家全球日化巨頭集中優勢兵力、輕裝上陣以迎接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決心。作為戰略要衝,中國市場的“瘦身”策略表現得尤為突出。

聯合利華果斷退出非主營業務,專攻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食品及飲料和冰淇淋等三大優勢係列,取得了重大成功;並於1999年把14個獨立的合資企業合並為4個由聯合利華控股的公司,使經營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員減少了3/4。

這次將食品零售營銷網絡轉包,可以說是營銷環節集中化。實現營銷環節集中化,把自己不特別擅長的零售營銷轉包出去,從而專心製定戰略計劃、管理主要客戶及分銷商,有利於迅速提高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實現在華投資的戰略目標。向第三方轉包零售營銷網絡是集中化戰略的又一重大創新。

從恐龍到龍,聯合利華實現瘦身,強化了核心競爭力。

原理三——集中的程度與產出成正比

一個人,要想出成果,是一定需要適度“閉關”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自古英雄多寂寞”,許多人誤解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一談到“閉關”,人們就自然想到,在深山古洞裏打坐,足不出戶,不食人間煙火的苦修者景像,人們思想模式把“閉關”二字定位了。

我們都聽說過達摩閉關的故事。

達摩原是古印度香至國的一位王子,後出家在佛教嫡脈27代傳人般若多羅尊者門下開悟,北魏時,航海來到中國,先應梁武帝邀請至建康,話不投機,又渡江至“嵩山少林寺,麵壁而坐,終日默然,人莫之測,謂之壁觀婆羅門” 。

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離峰頂不遠處有個天然石洞,洞高三米,長約兩丈,洞口向陽敞開,冬暖夏涼。達摩來到少林寺後,就把這個天然石洞當作他修性坐憚的地方。相傳達摩在這個石洞裏,整日麵對石壁,盤膝靜坐,不說法,不持律,在思想深處苦心練魔。“洞內靜若無人,萬籟俱寂,入定後,連飛鳥也不知道這裏有人,競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穴來。”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從公元527到公元536,整整麵壁九年,開創陰陽龜息行氣法,為修練氣功和少林武術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成為佛教史上的美談。 九年後,當達摩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憚麵對的石頭上,競留下了一個達摩麵壁姿態的形像,衣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畫像,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達摩麵壁石”,直到今日,遺址猶存。 無獨有偶,達摩祖師麵壁的身影竟然穿越千年時空,呈現在了一塊長江卵石上,難道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六道輪回! 清立《麵壁石》詩雲: 一石獨亭亭,中藏初祖形。千年神氣在,何用著丹青。

後在他在嵩山少林傳播禪法。他首開禪宗,被稱為禪宗初祖。達摩後被尊為中國禪宗的東土祖師。

麵壁又稱壁觀,是達摩祖師禪的主要內容之一。達摩曾有一偈概括麵壁的精義:“外止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相傳達摩麵壁十年(一說九年),身影透入石中,謂之“影石”。後用麵壁指專心一意地參悟。如宋·劉克莊《題小室》詩:“近來弟子俱行腳,誰畔山僧麵壁參?”獨處不語,也稱麵壁。

所謂麵壁就是閉關,就是心思專注一境,使心如石壁,禁絕世俗雜念侵入,達到心虛靈空的無我境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調心養性是禪宗修行大法。

閉關,是指一個人在僻靜處獨修的概念,從開天劈地有修煉者起,就有無數閉關的人,有的一閉就三年五載,有的一閉幾十年光陰,飛逝而去。可是,閉關,能不能讓眾多的修道者受益呢!能,不可否認,但是,真正閉關得道者,可謂“鳳毛麟角”,人生短暫,不能因閉關方法不當而耽誤自己的修行。

閉關,當然不是什麼都不做,隻是給自己設了限,不做以前常做的,卻做自己想做的而沒有去做的。很多人的生命程序,是少年求學,青年求職,中年求財,到了結婚生子,成家立室,乃至子女成才之路,事業有成之後,正要放下自在,享受人生之際,卻已日暮黃昏,年紀大了。行動,已然不便;欲求,已然不強烈;顧忌,已愈來愈多;健康,已差強人意。

這時候才想放歌於高山之巔,懷古於絲綢之路,賞月於楊柳之岸,揚鞭於驃騎之間,恐怕已要一個司機駕車兩個看護三個保鏢探路四個兒孫照顧了。本來放下是輕鬆,卻變成了別人的負擔。自在雖寫意,卻成為他人的牽累。本來是很有趣味的事,但在不適當的時機做,很可能就成了你的無趣,人家的乏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