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遠遠不能滿足我那種閑不住的心情。當時的東方語言文學係,教員不過5人,學生人數更少。如果召開全係大會的話,在我那隻有十幾平方米的係主任辦公室裏就綽綽有餘。我開了一班梵文,學生隻有3人。其餘的蒙文、藏文和阿拉伯文,一個學生也沒有。我“政務”清閑,天天同一位係秘書在辦公室裏對麵枯坐,既感到極不舒服,又感到百無聊賴。當時文學院中任何形式的會都沒有,學校也差不多,有一個教授會,不過給大家提供見麵閑聊的機會,一點作用也不起的。
由此可見,稀缺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大問題,既然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人人都存在稀缺問題,那麼,人人也應好好讀讀這本專門討論集中戰略擺平稀缺問題的書。
為什麼集中如此重要?因為集中能聚沙成塔,彙流成河;能隻集腋成裘,積土成山,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就是集中的好處和優勢。
原理二——在運用力量時要有側重點
正因為稀缺,所以,我們要學會有側重點的集中。
佛陀知道自己一生的時間精力都是相當稀缺的,所以,他一生隻集中研究了一個字——苦。他一生的學說與成就,都是從集中研究這個苦之上得來的。若不將全部力量聚焦於這個“苦”字,他是不可能洞察廣大的世界的。這正應了句——一葉落而知秋呀!他後創的戒、定、慧,尤其是他研究因果而推理出的“空”字,以及苦、集、滅、道、八正道、十二輪回、小乘、大乘佛學等等,都無不是因“苦”而得來的。
孔子的成功,也是在深知自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是相當稀缺的前提下,他隻集中研究了另一個字——仁。他之所以成為世界級文化頂級大師,成為中國最大學派的開山鼻祖,都是因為他開創了“仁”學這門全新的學說,至於他後來被演繹出來的三綱、五常,至於他在教育、政治、人際關係維係、人生追求等許多領域開創的巨大成就,都與他是堅實的基石——“仁”這個字是分不開的。
老子是中國曆史上另一個偉大的人物,他又研究了哪一個字呢?大家都知道,他隻集中研究了“道”這個字。他那本響譽全球的《道德經》,主要是以研究“道”為基石而立起來的一門學說。
總之,曆史上所有的大師,幾乎都是從研究一個字一個詞開始的,如莊子研究“逍遙”這個詞,孫子研究“詭”術,韓非子研究“法”,墨子研究“兼愛”……
人生中要解決的問題太多太多,而我們的時間、精力、能力、資源、信息等卻是相當有限。那麼,在這種客觀現實條件下,我們若還想真正幹點事,真正在這個社會上留下一點什麼,就得有側重點地選擇你的主攻方向,選擇一個很小很小的點,你才有可能創造出成功卓越。
這天底下的事就是這樣,你往往從很寬的大道上開始人生旅程,那麼你的人生之路也許就會越走越窄;相反,你的起點很低,起步很窄,但往往會越走越開闊,會很順利地步入人生的坦途。
這中間的奧妙是什麼?
當然是集中戰略的暗中運作的結果。因為集中是符合辯證法的,是符合宇宙生發規律的。
正因為這樣,賈平凹寫作主題基本上隻寫農村題村,餘華的主題隻寫文革苦難題材,王耀文、張平、周梅森隻寫反腐題材,都梁隻寫戰爭題材,九丹隻寫女人“賣肉”題材,李銀河隻寫性題材,二月河、易中天隻寫曆史題材,……
這世上所有成功者,都一定是有側重點的,如唱歌的人,有的走清純之路,有的走狂野之路,有的走甜歌之路,有的走民俗之路,有的走蒼涼之道,有的走迷茫之路……
你可將這些哥星的側重點分分類:劉德華、孫燕芝、張柏芝、鄭智化、小燕子、韋唯、宋祖英、騰格爾……
總之,一個沒有人生追求側重點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個不懂得集中一點的人,是不可能幹出什麼大名堂的。
集中戰略也同樣適應企業,下麵我們來看看聯合利華企業,是怎樣運用集中化戰略取得競爭優勢的:
聯合利華決定將其在中國的食品零售營銷網絡,轉包給第三方公司——尤尼森營銷谘詢(上海)有限公司。他們計劃首先在北京和石家莊進行如下試點:主要由第三方公司負責零售促銷計劃的實施、樣品陳列、現場銷售、訂單處理等,而自己將集中精力製定戰略計劃、管理主要客戶及分銷商。
集中化戰略在聯合利華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一是企業集中化,1999年,把14個獨立的合資企業合並為4個由聯合利華控股的公司,使經營成本下降了20%,外籍管理人員減少了3/4;二是產品集中化,果斷退出非主營業務,專攻家庭及個人護理用品,食品及飲料和冰淇淋等三大優勢係列,取得了重大成功;三是品牌集中化,雖然擁有2000多個品牌,但在中國推廣不到20個,都是一線品牌;四是廠址集中化,今年5至8月,通過調整、合並,減少了3個生產地址,節約了30%的運行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