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斯特·菲爾德博士說:“從一個易於成功的對象開始,成功就顯得容易了。”
有一次,王剛為股票經紀人劉軍的經紀公司提供谘詢服務。在對銷售資料進行分析並推導出一係列結論之後,王剛準備就他的發現跟後勤部門的高級主管進行溝通。王剛安排了一個有後勤部門和企業其他部門(如銷售、交易、研究等)領導參加的會議。
由於王剛已經在對數據的實際分析中把問題的真相揭開了,所以他便直截了當地提出了他的發現。它們像重錘一樣給了劉軍這些非常有經驗的經紀人一擊。
王剛的這個說明會產生兩個效果。首先,它使那些當初對王剛的發現不以為然的主管們確信,他們有問題,而王剛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其次,由於王剛提出了自己的發現,他們對王剛的態度大為改變,這使得王剛下一步的工作容易了許多。會議之後,王剛成了幫助劉軍解決問題的客戶。
通過先做最有把握的事,王剛獲得了客戶的信任和支持,客戶更有熱情了,自己的工作也更容易、更快樂了
興趣——隻做最喜歡的事
愛因斯坦曾拒絕出任以色列第二任總統。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誕生,但不久以色列與周圍阿拉伯國家的戰爭便爆發了。已經定居在美國十多年的愛因斯坦立即向媒體宣稱:現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後退了,我們應該戰鬥。猶太人隻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個對他們存有敵對情緒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1952年11月9日,愛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總統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駐美國大使,向愛因斯坦轉達了以色列總理本·古裏安的信,正式提請愛因斯坦為以色列共和國總統候選人。當日晚,一位記者給愛因斯坦的住所打來電話,詢問愛因斯坦:“聽說要請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國總統,教授先生。您會接受嗎?”“不會。我當不了總統。”“總統沒有多少具體事務,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偉大的猶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偉大的人。由您來擔任以色列總統,象征猶太民族的偉大,再好不過了。不,我幹不了。”
愛因斯坦剛放下電話,電話鈴又響了。這次是駐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打來的。大使說:“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國總理本·古裏安的指示,想請問一下,如果提名您當總統候選人,您願意接受嗎?”大使先生,關於自然,我了解一點,關於人,我幾乎一點也不了解。我這樣的人,怎麼能擔任總統呢?請您向報界解釋一下,給我解解圍。
大使進一步勸說:“教授先生,已故總統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勝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樣的。他能勝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個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個猶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愛因斯坦的確被同胞們的好意感動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絕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們失望,不讓他們窘迫。
不久,愛因斯坦在報上發表聲明,正式謝絕出任以色列總統。在愛因斯坦看來,“當總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時,他還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話:“方程對我更重要些,因為政治是為當前,而方程卻是一種永恒的東西。”
我們曾經迷茫,不知道人生為了什麼?
我們曾經彷徨,不知道自己的路怎麼走?
我們曾經失落,不知道如何證明自己?
事業稱心如意的秘密,就在於做最想做的事。
少數人早年便能發現這一秘密,但多數人都困在矛盾中,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自己或別人認為自己該做什麼、或自己認為自己想做什麼。實際上,隻要細想想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其餘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位剛過30歲的人,寫信給一位百歲老人,訴說自己的苦衷。說自己從小就喜歡寫作,可現在卻當了一名醫生,他對醫生這個職業一點也不感興趣,仍想改行從事寫作,但又擔心自己年紀太大,為時已晚。老人接到信後,立刻給這位醫生回了一封信,信中說:“做你喜歡做的事,哪怕你現在已經80歲。”
這位醫生接到信後,受到鼓舞,當機立斷放棄了行醫,拿起了筆杆,以後竟成了大名鼎鼎的作家,他就是日本的渡邊淳一,而那位名叫摩西的百歲老人曾是美國弗吉尼亞州一位普通的農婦。這位農婦76歲時因患關節炎放棄了農活開始畫畫,80歲時在紐約舉辦了個人畫展引起轟動;101歲辭世時留下了1600幅作品。
一個國外調查機構曾圍繞職業與興趣這個主題對1000名職場人士進行調查,結果令人驚訝,竟有38%的人對自己從事的職業不感興趣,而在這38%的人員中,最後能舍棄原職業的不足3%。
明明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不感興趣,為什麼還要“泡”在其間、“釘”在其中呢?也許是為了生計;也許是為了安逸;也許是為了所謂的“前途”。然而,人生的前途又怎能拴在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上呢?因為你想做的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賦所在,才最有可能成為你人生的成功點,才應該是你生命的寄托和精神的家園。摩西76歲學藝、80歲成功的例子證明是如此,渡邊淳一改行後的成功也證明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