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昆侖山(1 / 1)

洪荒東部有一神山曰“昆侖”,山分東西兩部。昆侖,即昆侖山,又稱昆侖虛、昆侖丘或玉山。地理觀念上的昆侖山,指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全長約2500公裏。古代神話的西方昆侖,是漢以前地理上的昆侖一名與傳說中昆侖的結合。昆侖由神話世界變為仙境,有一個過程。如《西次三經》說,昆侖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那裏除了有九尾虎身的陸吾神守護之外,還有一種長了四隻角,有些像羊的獸,名土鱗,能吃人;那上麵的鳥,樣子如蜂,卻大得如鴛鴦。有一種開黃花結紅果的樹,果子味道如李,無核,名叫沙棠,吃了能禦水而不溺死。這明明是怪異的神話世界。同樣是昆侖,在《淮南子·地形訓》則是別一樣景狀:……昆侖……有增城九重(一層比一層高的城池〉,其高萬一千一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在古時它是神仙之所,仙境據《桓真人升仙記》稱:“有長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寶蓋層台﹐四時明媚。金壺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壽之丹﹐桃樹花芳﹐千年一謝﹐雲英珍結﹐萬載圓成。”道教認為無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

以昆侖為中心﹐《山海經》的《西山經》﹑《海內西經》和《大荒西經》皆謂其為天帝在下界之都邑﹐百神所在﹐萬物盡有﹔方圓八百裏﹐高七萬尺﹐每麵九門﹐門有開明獸守衛﹔其下有弱水之淵﹐外有炎火之山﹐遠望光芒四射﹔其上住有黃帝﹑炎帝﹑禹和西王母諸神人﹐宮闕壯麗﹐園囿精美﹐奇花異木長在﹐珍禽祥獸畢呈。華胥氏之國《淮南子?地形訓》更有逐步登天之說:“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在《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山和蓬萊仙境的神話合為一個新的神仙世界。其中對得“道”者和神仙之勝境﹐更有進一步的描繪。《莊子?逍遙遊》雲:“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又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

南北朝時期﹐神仙觀念和仙境之說亦有變化。《升玄內教經?中和品》稱:“得道之品﹐莫不有三﹐上得神仙﹐中得泥丸﹐下得延年。”修道者須幾經洪爐試煉﹐功德圓滿﹐方可成道為仙,居於神仙洞府或壺中天地。

隋唐以後﹐隨著道教修煉術的發展﹐除了神山﹑神洲和天界等理想中的仙境外被大大繼承﹐許多名山形勝也被視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較早的記載見於《雲笈七簽》的《洞天福地?天地宮府圖》﹐稱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均為神仙所居處。《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中亦有洞天福地的記載﹐但與《雲笈七簽》略有不同。

而在昆侖山東部有三聖乃是盤古元神所化三清,總稱為“虛無自然大羅三清三境三寶天尊”,指道教所尊的太清、玉清、上清三清勝境。也指居於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即太清道德天尊、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其中所謂太清境、玉清境、上清境是所居仙境的區別,大赤天、清微天、禹餘天是所統天界的劃分。而天尊的意思則是說,天中尊貴難得之存在,故名天尊。三清代表“道”也是開天辟地、曆劫度人、傳道授法的先天尊神。大道(真一之炁)一炁化三清。“三一”即老子《道德經》裏麵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混元生六道萬物,人,動物都在六道之內”。《崆峒問答》曰“玉清、上清、太清。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義,是為天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