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三清尊神”的第一位,是道教初期崇奉的至高神。原為春秋時思想家、道家學派重要人物(後人普遍認為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創始人)。東漢明帝、章帝之際(58~88),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聖母碑》雲:“老子者,道也。乃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行於太素之元,浮遊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濁清之未分。”將老子神化為先天地之神物,並與“道”相等同。順帝時(126~144)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五鬥米道,即奉老子為教主。據傳張陵在傳教布道時作的《老子想爾注》稱:“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但往來人身中耳。……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昆侖,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書中出現了太上老君的名號。至魏晉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斷佛、道兩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據道書稱,當時太上老君曾遣使顯靈。時過一月,武帝即又下詔曰:“至道弘深,混成無際,體包空有,理極幽玄。……今可立通道觀於都城……並宜弘闡,一以貫之。”
混元初判道為先,常有常無得自然。
紫氣東來三萬裏,函關初度五千年。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
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彌山倒性還存。
混沌從來不計年,鴻蒙剖處我居先。
參同天地玄黃理,任你傍門望眼穿。
鴻蒙剖破玄黃景,又在人間治五行。
度得軒轅升白晝,函關施法道常明。
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仙音隔朦朧。
辟地開天為教主,爐中煉出錦乾坤。
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
室內煉丹摻戊己,爐中有藥奪先天。
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計人間幾萬年。
玄黃外兮拜名師,混沌時兮任我為。
五行兮在吾掌握,大道兮度進群迷。
清淨時兮修金塔,閑遊兮曾出西關。
兩手包羅天地外,腹安五嶽共須彌。
先天而老後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
曾拜鴻鈞修道德,方知一炁化三清。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尊神之一,道教開天辟地之神。元始天尊稟自然之氣,存在於宇宙萬物之先。道體常存不滅,即使天地全部毀滅,在“三清”之中位為尊二,也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二位尊神。《曆代神仙通鑒》稱他為“主持天界之祖”。他的地位雖然高,但出現卻比太上老君要晚。道教形成初期並無“元始天尊”的說法,《太平經》《想爾注》等均無記載。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也無來曆可尋。根據道書的記載:最早出現“元始”之名的是晉葛洪的《枕中書》書中記載:混沌未開之前,有天地之精,號“元始天王”,遊於其中。後二儀化分,元始天王居天中心之上,仰吸天氣,俯飲地泉。“玄都玉京七寶山,還隻有元始天王的稱呼。直到南朝時,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才始有“元始天尊”之號。應號“元始天尊”,稱“玉清境元始天尊”為主。《隋書.經籍誌四》始喊予元始天尊以諸神特性,稱他“生於太元之先”。認為“天尊之體,常存不滅,每到天地初開,授以秘道,謂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其間相距經四十億萬載,所度皆諸仙上品,隋代道士為天尊取名為“樂靜信”。隋唐之時,遂將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盤古真地位而掀起的說法。表明道教信徒對元始天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