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先在職場上推銷自己(2)(2 / 3)

WTO來了,它走進中國,也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平常生活。我們的就業門檻是否會抬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是否會“降低到農奴和貧民的水平”呢?等待著我們的究竟是什麼呢?

加入WTO後,跨國公司的大量湧入勢必會給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為建立市場,上百萬人將成為犧牲品。這已經為那些加入世貿組織的國家所驗證。

“全球經濟一體化”向世人表明:高科技武裝的通訊交往、較低的運輸成本、無限製的自由貿易正在把整個世界融合為一個統一的市場。這些都造成了激烈的全球競爭,勞動力市場也一樣被卷進去。

大量的勞動力即將失業,在21世紀,啟用有勞動能力的居民20%就足以維持世界經濟的繁榮,其餘80%的人呢?西方學者認為,將來的問題是“你去吃飯還是變成餐點被別人吞吃”。在全球激烈競爭中,我們要用各種方法立於不敗之地而不至於變成“餐點”。

在激烈的競爭中能找到一份穩定的職業嗎?

“我的孩子怎樣才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我們怎樣才能保住自己的工作直到退休?”

這些問題都已成為大眾化問題,也成為這個社會上人們最關心的切身問題。

找到一份永不失業的工作,已經成為這個時代不少人夢寐以求的理想。

加拿大著名的未來學家理查德·沃澤爾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種尋找理想的願望,表明現代人都渴望著一種回歸感:回到我們溫馨的記憶中的那種似乎更加純樸、更加穩定的年代。

令人不願接受的事實是,整個世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把一個人從學生時代,直接順順利利地送到退休時代,這之間會存在一條牢固的惟一的“傳送帶”麼?我想世人都應該明白這隻是“空中樓閣”。

因為,由單一的全球一體化經濟,以及隨之出現的全球性勞動大軍引發的競爭,正在以不可想像的速度向我們逼近。

國外權威性的經濟管理雜誌《華爾街雜誌》認為:“在一種殘酷的全球性經濟中,競爭將造成全球性的勞動市場再也沒有任何一種職業是有保證的了。”

現在已經不可能在一種職業上“從一而忠”,我們不必悲觀。有一首歌很好:《從頭再來》。隻要能在變動中抓住機遇,這個時代會屬於我們,畢竟,變動性增強,反而會給那些能夠靈活轉向的聰明人帶來更多實現自我價值的良機。

求職語竅

下崗人數不斷增加,找工作成了一大難題,人們在嚐試了各種傳統的求職方法而仍一無所獲時總會斷言“外麵根本沒有工作”。由於對工作要求太高,隻著眼於大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在這些“大”字麵前碰了壁,便會怨天尤人,大談“外麵根本沒有工作”的錯誤論調。然而,他們可曾想過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何在?

對白領的羨慕、向往與對藍領的摒棄已經成為一些大城市求職者的病態。求職者中普遍存在著一種眼高手低、期望值高於實際的現象,有的人一心追求舒適高薪的崗位;還有的人根本沒有一技之長,但卻不滿於現實,一心隻想得高薪。

目前在國內的就業市場上,人為的“冷一熱”兩極分化非常嚴重,一些諸如銀行、證券、郵電等熱門行業“門庭若市”,是求職者一致向往的地方;而一些冷門行業,如教育、服務等行業,卻是“門可羅雀”,無人問津。固然,人總有趨利避窮的功利思想,熱門的職業的確可以帶來不菲的報酬,而冷門的職業正好相反,付出很多,得到很少。但是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熱門也許隻是曇花一現,冷門也有成為眾望所歸的一日,國家經濟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宏觀調控共同影響著冷、熱門的平衡。

據統計,全國城市無業公民有1350萬左右,盡管政府部門積極采取各種措施大力開發再就業工程,但因各種原因,仍有部分人未能如“願”以償,“就業難”似乎成了時下部分人的共識。但是,全國每年都有3000多萬外省人到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地區就業,每年從這裏賺走數百億元人民幣,相比而言是什麼使有些人“遊手好閑”呢?

抱著所有工作一律平等的態度去找工作,你會發現其實工作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找。因為實際上有很多的工作空缺等待你去發展。在采用傳統的求職方法沒有找到工作時,你應該深入思考分析一下,真的“外麵沒有工作”嗎?下麵幾種求職法可供參考:

1.創意求職法

什麼才算得上是創意呢?創意不僅僅是所謂的標新立異,它不同於傳統,而且更講求創意所帶來的實際效用。在想清楚自己的特長和專業知識後,研究你對哪家用人單位有興趣,在向那家用人單位詢問職缺之前,應先通過聯係,了解有決定權的關鍵人物。在整個求職的過程中,一般分為三步走:第一步,找出你的專長;第二步,找出最適合你的職業;第三步,成功地求到職位。有數據證明,每100個使用這種方法的人中有76個成功地找到了工作,創意求職法在諸多求職法中為最有效的求職法,其高達76%的成功率的確是獨一無二的。這個方法需要求職者要苦心地全麵思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