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一個雞蛋的殼與黃,跨國公司在選擇人才時都會注意人才的“硬件”和“軟件”,即不僅看中人的專業技能,而且注重人才的心理狀態。曾經有一位博士生,畢業後想到跨國公司做文秘工作,卻被拒之門外。一位外企老總說,他們常常會遇到這種具有高學曆而應聘相對低層次工作的情況,如果僅僅是為了舒適的環境和優厚的待遇,跨國公司的大門不會向這樣的人敞開。
如果真要到跨國公司工作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由於跨國公司情況不同,所以在選擇就業時還必須考慮能否適應跨國公司自己的“企業守則”。否則,一旦不聽從跨國公司自己製定的“22條軍規”,被“炒了魷魚”,自己還可能一頭霧水、摸不著頭腦呢。
如果打定主意就去跨國公司闖一下……
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不同,應該注意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應該講,應聘無定式,需隨機應變、靈活機動。但是,“定體則無,大體則有”,下麵的簡述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就衣著而言,歐美一些企業就比較隨意一些,他們注意個性的發揮,而不強求一律,對於團隊精神的理解更注重表層上的東西。他可以允許你上班穿T恤衫、牛仔,即使有的企業要求穿職業裝上班,但是逢到每周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也可以穿你喜歡的衣服,使得氣氛休閑輕鬆。
不過,在許多日資企業,則對著裝的要求相當嚴格。男士西裝領帶,女士職業裝、職業裙,甚至在酷暑季節也得衣著整齊,因為嚴謹的企業精神馬虎不得。
又如言談舉止。在歐美企業辦公,大概屬於比較寬鬆的,你甚至看得到這樣的情景:在某些企業,有的人坐在桌上高談闊論,而這樣的情景在日本、韓國企業簡直是絕對不敢想像的。這些國家的企業大部分員工都是正襟危坐,在上司麵前更是一副嚴肅的麵孔。
不同的企業在職位的升遷問題上有不同講究。歐美企業的人情味相對較淡,“實力決定一切”是他們的行為準則,能者上,弱者下,司空見慣;而在日資企業,論資排輩天經地義,很難接受“年輕的領導年長的”這樣的事情發生。應聘前,這些不是準則的準則應該做到心中有數。
在應聘方法方麵也因企業而異,答問也是如此。在歐美企業你可以大膽地表露心跡,甚至可以毫無顧忌地陳述你的“雄心壯誌”、“宏偉目標”;可是,應聘日資企業時,你就得小心翼翼,把握分寸,處處謙虛謹慎,更不能像在歐美企業那樣,弄不好會被人視為“狂妄自大”。
“入世”後就業機會知多少
未來學家預計,人類職業將麵臨每15年失業20%的嚴峻局麵。能否找到一份不會失業的工作對我們而言已很重要。
我們所能想像到的可能性的多少,預示了在將來遇到猝不及防問題的可能性的多少。
有多少人看到了未來生存的途徑?
有多少人還在黑漆漆的屋內昏睡?
“人世”後就業機會知多少?
正在為即將“人世”而歡欣雀躍的我們怎麼也沒想到,從西雅圖傳來這樣的消息: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勞工問題上產生嚴重分歧,世紀末最後一次世貿組織會議不歡而散、無果而終。
“人世”表明我們將加入到全球化的企業競爭中心福禍知多少呢?
據有關專家預測,中國加入WTO,將使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加2.94個百分點。而按照經濟學上的解釋,一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每增加一個百分點,將創造400萬個就業機會。這表明,我國將增加2000多億元的產值和至少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上海部分研究WTO的專家們補充說:改革開放20年來,外資企業已經為中國提供了大約1000萬個就業機會。
一方麵,有美國人憤憤不平地指責道:“政府像喝醉了酒似的把我們的工作機會扔給了中國。”
另一方麵,僅從擴大就業這個角度而言,不少學者撰文稱讚:“WTO--這是世界送給中國的一個新世紀的禮物。”
但是,據中國官方最權威的新聞機構新華社1999年11月16日公布的消息,未來7年內我國就業結構的變化如下:
農業減少966.2萬人,減幅3.6%;
機械及儀器工業減少58.2萬人,減幅2.5%;
汽車工業減少49.8萬人,減幅14.5%;
食品加工業增加16.8萬人,增幅2.1%;
紡織業增加282.5萬人,增幅23.6%;
服裝業增加261萬人,增幅52.3%;
服務業增加266.4萬人,增幅2.1%;
建築業增加92.8萬人,增幅2.2%。
增加人數與減少人數相抵,實際上就業人數將減少154萬人左右。這還隻是受WTO衝擊最大的國內行業就業人數的統計,其他行業並未計算在內。僅從就業這個角度來看,WTO,與其說對我們是一份“禮物”,還不如說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更加符合實際。
早在19世紀,美國第16屆總統阿伯拉罕·林肯就預言:“如果取消關稅而支持自由貿易,那麼,我國每一經濟部門的工人便將和歐洲工人一樣,降低到農奴和貧民的水平。”他的話未免有些誇張。但從另一角度講,對於那些認識不清自由貿易這“狼的法則”的真實麵孔的人而言,不失為一貼清醒的良藥,讓他清醒地認識到了自由貿易的殘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