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帝王的謀略(2)(1 / 3)

另外又派劉文靜前去說服突厥結盟,突厥的始畢可汗說:“唐公起義,想做什麼呢?”劉文靜說:“隋文帝楊堅廢掉嫡長子,把帝位傳給了後主楊廣,招致天下這般大亂。唐公是皇室的親族,不忍靜坐眼看國家衰亡,要廢掉不當為王的人。所以希望與可汗您的兵馬一同進入京都,事成之後,百姓和土地歸屬唐公,金銀財寶、綾羅綢緞全歸突厥。”始畢可汗非常高興,隨即調遣兵馬跟隨劉文靜前來,李淵等人軍事上威勢更加浩大。

機會隻給有準備的人。如果您沒有準備,機會對於您就不是機會,機會就會擦肩而過。因此,與其哀歎命運不眷顧您,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做好準備,不如創造機會,不如主動地抓住機會。

帝王將相的功與過

俱往矣,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的功過是非沒有因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而消失,相反,正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朝代的更替,曆史上的是是非非才越來越清晰,因此,曆史上的帝王將相引得後人議論紛紛,他們也正是在這種議論中定位的。唐代的趙蕤著的《長短經》

對一些帝王將相作了評論,其中不乏獨具慧眼之處,讓我們摘引數則。

魏文帝曹丕問吳國的使者趙谘說:“吳王是怎樣的一位君主?”趙谘回答說:“是一位聰睿、明達、仁愛、智慧、誌向高遠、富有謀略的君主。”曹丕問他有何具體表現,趙谘回答說:“魯肅出身貧寒,他能起用,這表明了他的聰睿;呂蒙是一普通士兵,他能提拔,這表明了他的明達;抓獲了於禁而不加害,這表明了他的仁愛;兵不血刃就攻占了荊州,這表明了他的智慧;占據三州,虎視天下,這表明了他的誌向高遠;委曲求全,敬奉陛下,這表明了他的謀略。”

虞世南像孫策中箭後,箭傷發作嚴重,他把弟弟孫權叫來說:“統率江東的人馬,與敵人對陣決戰,與天下爭雄,您不如我;選拔任用人才,使他們各盡其才,以保全江東,我不如您。”

陳壽說:“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人之傑也。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也。”孫權像越王勾踐一樣是人中的豪傑,所以他才能雄踞江南,成就三國鼎立的基業。

晉宣帝司馬懿老謀深算,諸葛亮蓋世奇才,他們二人誰更高明?

虞世南說:“司馬懿是讀書人出身,參與輔佐建立魏國,能夠救助社會的危難,治理好朝政,文才武略,確實有可以稱道的地方。然而他喜歡玩弄陰謀,做事不講仁義,性情多疑、殘忍,詭計多端。

例如他故意說胡話裝病,蒙騙李勝,使曹爽放鬆了警惕,最後消滅了曹爽;他把何晏等人下獄後,任由獄吏審訊拷打,最後連誅三族。像這些傷天害理、昧盡良心的事,正人君子是不會做的。在中原會戰中,假如雙方勢均力敵,以司馬懿的奸謀來對付孔明的指揮若定,恐怕司馬懿就不是對手了。”

吳國的張微在《默記》中談論到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的優劣時說:

“漢朝滅亡,天下分崩離析,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在這種形勢下相遇,各自投靠了明主。孔明從蜀漢開始發展,隻有一個州的地盤,與大國相比,約有它的九分之一,指揮著數萬步兵,從祁山長驅而出,慷慨激昂,大有飲馬黃河、洛水的雄心壯誌。司馬懿擁有十倍於孔明的天下,統率來自各地的大軍,占據堅固的城池,擁有精銳的軍隊,卻沒有擒獲敵人的意圖,而隻求自保。假如形勢像這樣發展下去而孔明不過早病死,要不了多久,勝負的形勢就可以決定了。比起司馬懿來,孔明不是更高明嗎?”

後漢衰落混亂,歸咎於漢桓帝、漢靈帝二人,那麼,他們誰的品德更壞呢?

虞世南說:“漢桓帝因國舅梁冀把握朝綱,為非作歹,盛怒之下,聯合宦官密謀將其誅滅,這一舉動表現出了他剛毅果斷的氣概。然而,宦官也因此專權,李膺和太學士郭泰等二百餘人聯合反對宦官勢力,被宦官集團以‘黨人亂政’的罪名逮捕下獄,後雖釋放,但終身不許做官,宦官勢力從此不可遏止,這便是史稱的‘黨錮之禍’。由此而知,朝政的動亂起源於漢桓帝。古話說:‘民不聊生,天下哀號,這正是新的君王興起的良機。’漢靈帝即位時,百姓疲憊不堪,正好便於施行仁政。百姓關心國事,都希望國家能重新得到振興。可是漢靈帝重蹈覆轍。又以‘黨錮之禍’誅殺了一批大臣,危害比桓帝時更嚴重,終於導致國家滅亡。像他這種人沒有死於非命,已經是很幸運的了。”

虞世南說:“王莽是一個生性殘酷、奸詐、虛偽的人。沒有發達的時候,沽名釣譽;達到目的之後,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偽裝的畫皮一旦撕掉,真麵目就暴露出來了。他不聽規勸,自高自大,至死不知道悔悟,天下人飽受冤屈迫害,最終被漢光武帝劉秀所推翻。”

虞世南說:“曹操深通謀略,無人能比,所以他能開創基業。他雖然是朝廷的丞相,實際上卻具有雄才大略。然而他為人譎秘詭詐,反複無常,心中多猜忌,以至於殺害伏皇後,毒死謀士荀彧,殺了孔融、崔琰。婁生隻因為說錯一句話就被他處死;桓劭已經自首,跪下求饒,最後還是被殺。拋棄仁德,隻用刑戮,曹操實在是太暴虐了,但他閑談時卻自比周文王,實際上根本不是周文王那種人。汝南名士許劭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個評價非常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