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善於抓住機會的人是很多的,有的人隻因抓住了一次機會,就一舉成名,“脫穎而出”了。
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四十九年),秦將白起帶兵圍困趙國的國都邯鄲,情況十分危機,城中簡直“易子而食”,“以骨為柴”,趙王就派平原君去向楚國求救。平原君的門下有幾千門客,但要想從中找出二十個合適的外交人員,真還不容易。平原君找來找去,隻找了十九個文武全才的人,要想找第二十個,怎麼也想不出來。這時候,有一個叫毛遂的人向平原君自我推薦,說他願跟平原君一起出使楚國。
平原君不相信毛遂,就對他說:“有才能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錐子放在口袋裏,那錐子尖立刻就透露出來。現在先生在我的門下已經三年了,我身邊的人對您沒有什麼稱道,我也沒有聽說什麼,這表明先生沒有什麼能力。先生不行啊,您還是留下吧!”毛遂說:“我今天才請您把我擱在口袋裏呀!要是您早把我擱在口袋裏,我早就像一個穀穗子一樣露出來了,何止僅露出一個小小的尖呢?”平原君見他態度堅決,也隻好讓他同行。其餘的十九人則不斷對他冷嘲熱諷。
平原君來到楚國,同楚王談論聯合抗秦的事。從太陽剛一出來一直談到太陽正午,毫無結果。這時,毛遂按劍登上了台階,進了大殿,跟平原君說:“聯合抗秦的利害,兩句話就決定了。從日出說到日中,還未說出個道理來,是怎麼搞的呢?”楚王大怒道:“還不下去,我跟你的主人談話,你算幹什麼的!”
毛遂按劍走上前說:“大王所以敢怒斥我,無非是仗著楚國的人多。
現在十步以內,大王的人再多,也沒有用!現在大王的性命操在我的手中。在我的主人麵前,你喝斥什麼?再者,我聽說商湯憑借七十裏的土地而統有了天下,周文王依靠百裏的土地而臣服諸侯。難道他們靠的是土多人眾嗎?其根本原因是他們能夠審時度勢,發揚威力啊!而今楚國領土五千裏,武裝百萬兵,這是大王稱霸的資本啊!憑現在楚國的強大,天下是沒有對手的。白起不過是個小小的奴才罷了,可白起率領幾萬人,頭一仗就拿下了楚國的郢都,第二仗就火燒了楚國先王的墳墓夷陵,第三仗就淩辱了大王的先人,這種百世之仇,連我們趙國都引以為恥,而大王卻無羞恥之心!聯合抗秦為的是楚國,難道為的是我們趙國嗎?你為什麼要在我的主人麵前喝斥我呢?”
楚王聽到這裏,真是汗流浹背,對毛遂說:“先生教導得很對,我決心鄭重地以整個國家來從命。”毛遂又問道:“聯合抗秦決定了嗎?”
楚王說:“決定了!決定了!”於是,毛遂就讓楚王的侍臣們拿來了雞、狗、馬的血,毛遂捧著盛血的銅盤跪在楚王麵前說:“大王先來歃血盟誓,其次是我的主人,再其次是我。”於是,楚國與趙國歃血盟誓。
在回到趙國以後,平原君說:“我趙勝再也不敢以眼來觀天下士人了!”於是,把毛遂待為上賓。
這是成語典故“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的由來,也是善於抓住時機,勇敢創造的成功的典範。
但在中國曆史上,正麵成功的事例似乎不如反麵成功的事例多,尤其在宮廷的太監之中,他們更善於尋找機會,獲取權力。
太監是一群極為特殊的人,他們是“刑餘之人”,社會沒有為他們提供大有作用的廣闊環境,因此,他們隻能在宮廷裏活動,就像廁所裏的蛆蟲一樣,不斷地蠕動爬行,別看其行不速,但因“近水樓台先得月”,在權力的中心地帶稍加翻動,就能掀起滔天的巨浪。又由於他們的身份和地位,他們取得信任和獲取權力的方式往往與正常人不同,他們是隨時隨地地窺伺時機,見縫插針。
北宋時期的宋真宗有一位劉皇後,此人生性穎悟,通曉詩書,對曆史的治亂成敗頗有研究,因此,宋真宗對她很敬重,遇事也常常同她商量。真宗晚年多病,許多政事就委托劉皇後處理,劉皇後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大。但是,她一生未曾生下一個兒子,正在為此事著急的時候,李宸妃生了一個兒子,劉皇後就派人把這孩子抱來,說是自己所生,並告訴李宸妃,說她生的兒子生病死了。李宸妃地位低下,懼怕劉皇後的權勢,不敢過問。
劉皇後把李宸妃的兒子立為皇子,後來即位,是為宋仁宗。宋仁宗起初並不知道自己是李宸妃所生,就對劉太後十分尊敬和孝順,就是劉太後幹政,他也能容忍。在李宸妃死時,劉太後居然要用一般妃子的規格去埋葬她。這時,宰相呂夷簡出麵幹預了,他知道,仁宗遲早會知道李宸妃是自己的親生母親,此時替李宸妃說話,將來仁宗一定會感激自己的。
呂夷簡問劉太後說:“聽說宮中有妃子病逝了,怎麼沒聽說有治喪的內旨發出來呢?”劉太後不高興地說:“宰相也幹預宮中的事嗎?”呂夷簡態度很堅決,他說:“臣待職宰相,事無大小,都得聞知參予!”
劉太後不願跟他多說,便拉著仁宗退朝回去了。後來,劉太後心裏不踏實,就單獨把呂夷簡召進宮來問道:“李宸妃不過是個一般的宮妃,你為什麼要用厚禮去葬她呢?”呂夷簡意味深長地說:“她可不是一般的宮妃啊!”這話把劉太後說得心裏發毛,遂命人按呂夷簡所奏,厚禮安葬了李宸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