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敬業與奉獻(1)(1 / 3)

一、盡職盡責

1944年9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棗園的一個土台上,發表了著名的演講《為人民服務》,這是為悼念一位普通戰士張思德所寫的悼詞。幾十年間,“為人民服務”這一光輝口號同張思德的名字一起,響徹中華大地。

張思德(1915-1944)四川儀隴縣人,參加革命後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他打過仗、負過傷,在大生產運動中紡過線,燒過炭;他在中央警衛營當班長,又從班長到戰士,不計較職位高低,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和黨的需要出發,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高尚品德十分可貴。

他當警衛戰士,每天把毛澤東窗前的院子打掃得幹幹淨淨,並把常走的土路上的坑坑窪窪墊平。為了讓毛主席多睡一會兒,他早早就起床,悄悄把窯洞附近的雞鴨和牲畜趕得遠遠的,並用小石塊把附近樹上啼叫的鳥攆走。毛主席外出開會,他總是站在汽車尾部的踏板上,以防背後有人偷襲。他深知,做好毛主席的警衛工作,就是對革命的最大貢獻。

當組織讓張思德去燒木炭,他毫無怨言,不怕艱苦,幹得非常出色。當地群眾燒一窯炭需要10天,他隻需7天就能燒一窯上好的炭。最後在安塞縣燒炭中,為了多出炭,他參加了突擊隊,一月就燒了5萬多斤木炭,超額完成了任務。在開挖一口新窯時,因突然塌方,張思德奮力把窯口的戰友推出洞去,自己卻被埋在窯裏,光榮犧牲,年僅29歲。

“張思德同誌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這是毛澤東主席對張思德的評價。

二、精益求精

白求恩(1890-1939)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他雖是加拿大人,但卻工作戰鬥並犧牲在中國的土地上,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卓越貢獻。

為了幫助中國的抗日戰爭,他不遠萬裏,來到中國。1938年到延安,當時有的領導人提出要照顧他,要他留在這裏,而他堅定地說:“軍醫的崗位在前線,要照顧的是傷員,而不是我!”

1939年5月,白求恩來到綏遠邊區,一路上檢查各個醫院,諸如放茶杯蓋時口要朝上之類防菌的小事也一一吩咐。工作中,他對醫護人員要求極其嚴格,每到一個醫院,都要先檢查包紮、消毒這些基本程序。他看到軍醫在手術間隙削梨吃,就一把抓過來扔出門外。一次發現醫生竟忘了給傷員上夾板,這種會造成終生殘廢的行為更使他怒不可遏,當場給了那個責任人一巴掌。不過,他對傷病員卻極為熱情。他拿出自己的衣服給傷病員穿,拿出自己的被子給傷病員蓋,為傷病員端屎端尿,他對傷病員是那樣的謙和、親切。許多傷病員感動地說:“做白大夫的病人是幸福的!”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前線做手術時,被刀尖碰破了指頭。後來,在為一位生命垂危的傷員檢查傷情時,又用手探進去摸,為求得更好的感覺而未戴膠皮手套,不幸感染了細菌,以身殉職。毛澤東同誌在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後非常悲痛,專門寫了《紀念白求恩》一文,高度讚揚他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對工作極端的負責任,對同誌對人民極端的熱忱,以及對技術精益求精的高尚精神,號召每一個共產黨員向他學習。

三、死而後已

焦裕祿(1922-1964)以清正廉潔,無私奉獻,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被譽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堿“三害”

最嚴重的時刻,焦裕祿來到了蘭考。麵對重重困難,焦裕祿堅定地說;“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感情的。麵對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麵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為了查清“三害’的根源,他忍著肝病的折磨,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常年奔波在農舍、田間,置身於群眾之中。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查看洪水流勢的時候。兩年中他行程2500餘公裏,收集了“三害’的第一手資料,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具體辦法。

焦裕祿時刻惦記著百姓的溫飽疾苦。一個大雪天,他把縣委的同誌早早叫起來,激動地說:“雪越下越大了,這給群眾生活帶來很多困難,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裏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說完,就帶領大家給群眾發放救濟糧、款去了。

這一天,焦裕祿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風雪中,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裏麵住著一雙無兒無女的老人。他坐在老人的床邊問寒問饑。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兩位老人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