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調控浮躁的情緒,沉澱智慧的人生(2)(1 / 3)

仔細一想,有些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們卻專注於它而憂慮,把問題過度放大了。如果你一生埋頭於毫無意義的瑣事當中,你一生將碌碌無為。你似乎做了很多事情,其實你什麼也沒有做。如果你想要獲得成功,那麼就讓那些煩人的瑣事從你的指縫間溜掉吧。記住,我們的目光要更高更遠。我們的精力也有限,為什麼不把它留給更重要的事情呢?

成功有方

每天在我們的身邊會發生成千上萬件事情,很多都是無關緊要的,完全沒有必要為此浪費時間和精力。學會放手,才能真正獲得輕鬆。

1.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並不需要我們時時關注,事事計較的。對於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去就忘記它,別讓它來影響自己的心情,浪費自己的精力。

2.保持一種寬容的心態

生活中難免磕磕碰碰,對自己影響不大的,能諒解的就諒解了,寬容地對待別人,就會給自己減少很大的麻煩,也不至於為止動怒和煩躁。

3.把眼光放在大事之上

事情都有輕重緩急,把自己的心思都放在重要的事情之上,為生活的長遠目標去做些準備,那麼,身邊的那些小事也就不足掛齒了。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胸有大誌就不會在小事放在心上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對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

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周國平

我們每天都要接觸很多人,那些脾氣火暴的人的生活往往呈現出一團糟。他們毀滅了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時也葬送了自己原本平穩安寧的心靈。很多人都因缺少自我控製而破壞了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原有的幸福。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連吃個飯都是草草結束。無休止的物欲追求使人們整天左手錢來右手錢去,每天和鈔票玩捉迷藏,非常不快樂。無節製的對環境的汙染和破壞,以及令人難以承受的噪聲,等等,讓人很難把心平靜下來。環境的攪拌機隨時都在把人們心中的平靜撕個粉碎,讓人遭受浮躁、煩惱之苦。然而,生命的本身是寧靜的,隻有內心不為外物所惑,不為環境所擾,才能做到像陶淵明那樣身在鬧市而無車馬之喧,正所謂“心遠地自偏”。

有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時都幻覺有一隻大蜘蛛在他眼前織網,無論怎麼都趕不走,他隻好求助於師傅。

師傅就讓他坐禪時拿一支筆,等蜘蛛來了就在它身上畫個記號,看它來自何方。小和尚按照師傅交代的去做,當蜘蛛來時,他就在它身上畫了個圓圈。蜘蛛走後,他便安然入定了。

當小和尚做完禪一看,卻發現那個圓圈在自己的肚子上。原來困擾小和尚的不是蜘蛛,而是他自己。蜘蛛就在他心裏,因為他心不靜,所以才感到難以入定。正是“心地不空,不空所以不靈。”

平靜是一種心態,是生命盛開的鮮花,是靈魂成熟的果實。平靜在心,在於修身養性。平靜無處不在。隻要有一顆平靜之心,追求平靜者便能心胸開闊,不被誘惑,坦蕩自然。

“人隻有在極度的安靜中,才可能產生大智慧。”當你麵臨困境的時候,當你遭遇失意的時候,什麼都不要做,什麼都不要想,盡可能把心置入一無所有的境地。

在極度的沉靜中,可產生意想不到的大智慧。睡覺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需要休息,而靜心則是因為我們的心靈需要休息。隻有在身體和心理都獲得更新及舒適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偉大的力量。

平靜,是人與心的交流。隻有當你在獨處時,才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並獲得身心的釋放。把身外的一切煩囂和嘈雜都拋之腦後,如此才可獲得真正的安靜。

能夠做到心靈平靜的人一般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所謂“寧靜以致遠”,現代人應學習如何放鬆心情,在最小的壓力下,獲得最大的成就。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靜坐片刻還真我”,也就是說在忙碌的工作中偶爾靜坐一下,不但可以緩和緊張的情緒,還可以讓工作更有效率。

蘇格蘭曆史學家克萊爾曾說過:“寂靜是形成一切偉大事業的基本要素”。所以,我們要常常給自己留出一段獨處及沉思的時間。“身動心靜”也可謂是一種養生之道。

要如何在混亂中摸索出一條清晰之路,考驗著每個人的智慧,而唯有懂得何時該動、何時該靜的智慧才是真智慧。所謂:“動如脫兔,靜如處子”,動靜之間好比一個人的心靈拔河。可以每天給予自己幾分鍾獨處時間,把心靈好好地予以熨平與撫慰。

心靈的平靜是智慧美麗的珍寶,它來自於長期、耐心的自我控製。心靈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曆以及對於事物規律的不同尋常的了解。當他對別人和自己都有了正確的理解,並看清了事物內部存在的相互間的因果關係時,那麼在任何情況下,他都不會再表現出大驚小怪、勃然大怒、忐忑不安或是悲傷憂愁,反而更加鎮定自若、處變不驚。

成功有方

擁有一顆平靜的心,笑對一切,保持最佳心態,才能讓幸福的火花時時在我們周圍閃現。那麼,如何才能擁有一顆平靜的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