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由細胞和大量細胞外基質(細胞間質)構成。結締組織的細胞外基質由無定形的基質、細絲狀的纖維組成,其中還有不斷更新的組織液。結締組織是體內分布最廣、形式最多樣的一種組織,它包括固有結締組織、軟骨組織、骨組織和血液。一般所說的結締組織是指固有結締組織。
具有支持、連接、運輸、營養、保護、修複和防禦等功能。
結締組織與上皮組織比較,有如下特點:①結締組織細胞少,但種類多,散在間質中,無極性分布;②細胞間質多,由基質和纖維構成;③不直接與外界環境接觸,因而稱為內環境組織;④都由間充質分化形成。
一、疏鬆結締組織
疏鬆結締組織(loose connective tissue)又稱蜂窩組織(areolar tissue),由多種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構成。廣泛分布於全身各種細胞、組織和器官之間,具有防禦、保護、營養、運輸和創傷修複等功能。
(一)細胞外基質
疏鬆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多,由纖維、基質和組織液組成。
1.纖維(fiber)包埋在基質內,疏鬆結締組織中包括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
(1)膠原纖維(collagenous fiber)數量最多,新鮮時呈白色,有光澤,故又名白纖維。纖維常成束而分支,並吻合成網,呈波浪狀分散在基質內。纖維粗細不等,直徑約有1~12μm。膠原纖維是由直徑20~200nm的膠原原纖維黏合而成。電鏡下,膠原原纖維具有明暗相間的周期性橫紋,橫紋周期約為64~70nm。膠原原纖維是由成纖維細胞分泌的膠原蛋白分子聚合而成。膠原纖維具有很強的韌性,抗拉力強。
(2)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含量較膠原纖維少,但分布很廣。新鮮狀態時呈黃色,又名黃纖維,主要由彈性蛋白組成。在醛複紅染色時顯紫色;HE染色時呈紅亮色,折光性強。疏鬆結締組織中的彈性纖維較細,直徑約0.2~1μm,分支相互交織,具有很強的彈性,可以伸長達原長的1.5倍,與膠原纖維混合交織在一起,使疏鬆結締組織兼有彈性和韌性,有利於所在器官和組織保持形態和位置的相對恒定,又具有一定的可變性。
(3)網狀纖維(reticular fiber)分支多,並連接成網。在HE染色下,不易顯示,用硝酸銀鍍染呈黑色,又稱嗜銀纖維。網狀纖維的化學成分及電鏡結構與膠原纖維基本相同。網狀纖維的嗜銀性是由於纖維表麵被覆蛋白多糖和糖蛋白所致。網狀纖維主要存在於網狀組織(見後述),也分布在結締組織和上皮組織交界處,如基膜的網板、毛細血管和腎小管周圍等。另外還可分布在神經、平滑肌和脂肪細胞的周圍等。
2.基質(ground substance)是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無色透明的無定形膠狀物,有一定黏性。主要成分為蛋白多糖和水,其中以透明質酸含量最多。透明質酸可使基質增加黏稠度,阻止侵入體內物質的擴散。但有的病毒和病菌能分泌透明質酸酶,溶解基質,而使它們便於在體內擴散。另一方麵,如治療需要,亦可將注射液加透明質酸酶一同注射至皮下組織中,則這種酶使透明質酸分解,藥物得以擴散、吸收,以達到治療目的。
3.組織液(tissue fluid)基質中含有的由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的液體。組織液不斷更新,有利於血液與組織中的細胞進行物質交換,成為細胞賴以生存的體液內環境。
(二)細胞
疏鬆結締組織的細胞多種多樣,分別具有不同的功能。
1.成纖維細胞(fibroblast)是疏鬆結締組織的主要細胞,緊貼附於膠原纖維束上。功能活躍時,細胞呈多突扁平形狀,邊緣不清,細胞核大,呈卵圓形,染色淺,有1~2個核仁。細胞質呈弱嗜堿性。電鏡下,成纖維細胞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粗麵內質網、遊離核糖體、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等細胞器。成纖維細胞具有產生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狀纖維以及結締組織的基質成分的功能,在人體發育及創傷修複期間,增殖分裂尤為活躍。成纖維細胞在合成膠原纖維的過程中,不但需要蛋白質,而且也需要維生素C等。當機體內維生素C嚴重缺乏時,會引起膠原纖維合成障礙,因此,手術及創傷後,適當補充維生素C,可促進傷口愈合。
當成纖維細胞功能處於靜止狀態時,細胞胞體較小,呈長梭形。細胞核變小,染色深,此時稱為纖維細胞。
2.巨噬細胞(macrophage)又稱組織細胞,廣泛分布在疏鬆結締組織內,形態多樣,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核較小,染色較深。
多呈嗜酸性,功能活躍時內含許多顆粒或空泡。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有大量的溶酶體、吞噬體和吞噬小泡,高爾基複合體比較發達,少量的粗麵內質網和線粒體等。巨噬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強烈的吞噬能力,屬於機體單核吞噬細胞係統的成員,具有抗原提呈作用,並且能合成和分泌上百種生物活性物質,包括溶菌酶、補體、多種細胞因子等。
3.漿細胞(plasma cell)細胞呈圓形或橢圓形,核圓形,常偏於細胞一側,核內染色質豐富,多聚集在核周並向核中心呈輻射狀排列,形似車輪狀。細胞質呈強嗜堿性,在近細胞核處有一著色較淺而透明的區域。電鏡下,胞質內可見大量密集的粗麵內質網、豐富的遊離核糖體,淺染區有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漿細胞來源於B淋巴細胞。當B淋巴細胞受到抗原刺激時,淋巴母細胞化,進一步分化成為漿細胞。漿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體),參與機體的體液免疫。在正常的疏鬆結締組織中,這種細胞不常見到,但在病原微生物易於侵入的部位,如消化道、呼吸道黏膜的結締組織及慢性炎症部位較多。
4.肥大細胞(mast cell)細胞較大,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核小而圓,染色深。胞質內充滿了粗大的嗜堿性顆粒,此顆粒具有異染性,可被甲苯胺藍染成紫色。顆粒易溶於水,故在切片上難以辨認該細胞。電鏡下,胞質內含有大量膜包顆粒(異染顆粒),顆粒內含有肝素(heparin)、組胺(hiatamine)、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胞質內含有白三烯(leukotriene)。肥大細胞釋放的組胺和白三烯可使毛細血管及微靜脈的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和液體滲出,致使局部皮膚水腫,臨床上稱為蕁麻疹;組胺和白三烯還可引起細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從而造成通氣不暢,呼吸困難,發生哮喘。肝素有抗凝血作用。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可引導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定向聚集於病變部位,從而減輕過敏反應。肥大細胞常沿小血管廣泛分布,在身體與外界接觸的部位,如皮膚、呼吸道和消化管的結締組織內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