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腫瘤(1 / 3)

腫瘤(tumor,neoplasm)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可分為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惡性腫瘤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在歐美一些國家,癌症的死亡率僅次於心血管係統疾病而居第二位。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增加。城市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率已居死因第一位,農村居民惡性腫瘤死亡率也居死因第三位。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的死亡率依次為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腸癌、白血病及淋巴瘤、子宮頸癌、鼻咽癌、乳腺癌、膀胱癌。城市前5位高死亡率惡性腫瘤是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腸癌;農村則為胃癌、肝癌、食管癌、肺癌、大腸癌。

腫瘤的預防、診斷和治療,是醫學科學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形成一個專門的分支學科——腫瘤學。腫瘤發生發展機製和腫瘤的病理診斷是病理學和腫瘤學的重要內容。

一、腫瘤的概念

腫瘤是機體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這種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腫塊。腫瘤細胞由正常細胞轉化而來,但是,腫瘤細胞具有與正常細胞不同的特點:細胞不同程度地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表現出形態、代謝、功能的異常;即使致瘤因素已不存在,仍繼續相對無止境地生長;對機體有害無益。特別是惡性腫瘤具有浸潤及轉移能力而嚴重破壞組織、器官。腫瘤這些特點的產生,主要是由於瘤細胞的遺傳基因在結構和功能上發生了變異,變異的遺傳物質使腫瘤獲得不斷生長的能力並將其特性傳給子代細胞,使瘤細胞不斷繁衍。

細胞、組織的增生也可由炎症、損傷修複時細胞的增殖而引起。這類增生是針對損傷發生的防禦性、修複性反應。增生的細胞、組織分化成熟,能恢複原來正常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增生有一定限度,一旦病因消除後不再繼續生長,所以與腫瘤具有的上述特點是完全不同的。

二、腫瘤的一般形態和結構

(一)腫瘤的肉眼觀形態

1.腫瘤的形狀發生於深部組織和器官內的腫瘤多呈結節狀、分葉狀、啞鈴狀或囊狀。發生於體表和空腔器官內的腫瘤常突出於皮膚或黏膜麵,呈息肉狀、蕈傘狀、乳頭狀或菜花狀等,也可呈斑塊狀或潰瘍狀。惡性腫瘤因其呈浸潤性生長,常呈蟹足狀或樹根狀,侵入周圍正常組織。

1.乳頭狀(外生性生長)2.息肉狀(外生性生長)3.蕈傘狀(外生性生長)4.結節狀(膨脹性生長)

5.分葉狀(膨脹性生長)6.囊狀7.蟹足狀(浸潤性生長)8.向表麵突起並向深部浸潤9.潰瘍狀

2.腫瘤的顏色一般來說,腫瘤的切麵多呈灰白色或灰紅色。如腫瘤富於血液(血管)呈灰紅色、暗紅色;富於脂肪呈黃色;富於黑色素則呈黑色、灰褐色。有時,可根據腫瘤的顏色大致推測腫瘤的來源。如出現變性、壞死、出血、纖維增生等,則可呈現不同的顏色。

3.腫瘤的硬度腫瘤的硬度與組織來源、腫瘤實質與間質比例以及有無變性、壞死、出血等因素有關。如脂肪瘤質地軟,骨腫瘤質地硬,纖維瘤則質地韌。間質(纖維組織)多則質韌、硬;實質(腫瘤細胞)多則質軟。瘤組織發生壞死時變軟,鈣化、骨化時變硬。

4.腫瘤的大小取決於腫瘤的良惡性、部位和時間。如卵巢良性腫瘤,可生長幾十年,長至數十千克;椎管內腫瘤,很小就可以壓迫脊髓,短期內即出現症狀;原位癌,肉眼看不到,隻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體積很大的腫瘤,通常生長緩慢,生長時間較長,多為良性。惡性腫瘤生長迅速,短期內即可危及生命,一般不會長得很大。

5.腫瘤的數目通常隻有一個,也可以在一個或多個器官內同時或先後出現多個腫瘤,如多發性子宮平滑肌瘤等。

(二)腫瘤的鏡下組織結構

腫瘤的組織結構千變萬化,一般可分為實質和間質兩個部分。

1.腫瘤的實質腫瘤的實質指腫瘤細胞。它決定腫瘤的病理學特性和臨床特點。腫瘤細胞不同程度地與起源細胞相似,因此可依據這一特點推測腫瘤的組織起源,並進行命名和分類。腫瘤的實質在形態上與起源組織相似即分化高,常為良性腫瘤;反之則多為惡性腫瘤。所以,瘤細胞的形態不僅與起源有關,也與它們的分化程度有關。確定分化程度主要根據實質細胞。大多數腫瘤隻有一種實質細胞,少數腫瘤可有兩種或多種實質細胞。

2.腫瘤的間質腫瘤的間質指結締組織和血管,有時還有淋巴管。它們主要起支持和營養作用。血管豐富時腫瘤生長迅速,反之則緩慢。血管形成是腫瘤生長、轉移的重要條件,抑製其生長則可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腫瘤細胞產生的血管生成因子是導致血管增生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研究的熱點;間質內有淋巴細胞浸潤時預後較好,是機體免疫反應較強的表現;有的腫瘤可產生肌成纖維細胞,有收縮和產生膠原纖維的能力,一方麵可抑製瘤細胞播散,另一方麵也可導致諸如乳腺癌時乳頭下陷、回縮,食管癌、腸癌的管腔狹窄等改變。

三、腫瘤的異型性

腫瘤組織在組織結構和細胞形態上與起源組織之間的差異稱為腫瘤異型性(atypia)。異型性的大小反映了瘤細胞成熟的程度(分化程度)。在腫瘤學中,分化是指腫瘤組織(細胞)與其起源組織(細胞)的相似程度。異型性是顯微鏡下判斷良、惡性腫瘤的主要根據。良性腫瘤異型性小,分化程度高(成熟),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相似;惡性腫瘤異型性大,分化程度低(不成熟),與正常組織差異大。

間變(anaplasia)性腫瘤是指缺乏明確的分化且異型性顯著的腫瘤,在HE染色下往往難於確定其來源。間變性腫瘤幾乎都是高度惡性腫瘤。

(一)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

任何組織都由特定的細胞按照一定的數量、排列方式、極向、層次組合而成。腫瘤的組織結構不同於起源組織的構築規則即認為具有異型性。良、惡性腫瘤都有不同程度的組織結構的異型性。良性腫瘤細胞的異型性較小,與起源組織十分相似,因此診斷良性腫瘤的主要依據是其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如纖維瘤,瘤細胞與正常的纖維細胞非常相似,但瘤細胞失去正常的排列方式而呈編織狀、旋渦狀排列。惡性腫瘤組織結構的異型性大,如腺癌形成的腺體形態不規則,上皮層次增多,極向紊亂,甚至腺腔消失呈實心條索狀,比較容易識別。

(二)腫瘤細胞的異型性

良性腫瘤細胞的異型性小,一般與其起源的正常細胞相似。惡性腫瘤細胞具有高度的異型性,表現為:

1.腫瘤細胞的多形性指腫瘤細胞的形態、大小不一致。多數情況下,瘤細胞比正常的細胞大,但大小不一,有時出現瘤巨細胞。少數分化很差的腫瘤,其瘤細胞比正常細胞小,大小較一致,呈小圓、小梭形。

2.腫瘤細胞核的多形性指核的形態、大小、染色不一致。瘤細胞核大、深染、核漿比例失調(正常為1∶4~6;惡性腫瘤細胞可達1∶1),核增大而胞漿很少時稱裸核狀。核染色質常呈粗顆粒狀,分布不均勻,多聚積在核膜下,使核膜增厚。核仁肥大,數目可增多。核分裂象增多,常出現病理性核分裂象,對診斷惡性腫瘤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腫瘤細胞胞漿的改變胞漿內核蛋白體增多,胞漿呈嗜堿性;瘤細胞胞漿內可根據細胞來源不同出現不同的結構及代謝產物,如黏液、脂質、角質、糖原、色素等,可據此判斷其組織起源。

四、腫瘤的生長與擴散

具有局部浸潤和遠處轉移的能力是惡性腫瘤最重要的特點,也是惡性腫瘤致死的主要原因。

(一)腫瘤的生長

腫瘤細胞遺傳學研究證實,腫瘤是由一個轉化細胞不斷增生、繁衍而形成的。腫瘤細胞自然生長史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個細胞惡性轉化→單克隆性增生形成腫瘤→局部浸潤→遠處轉移。整個過程直接影響到腫瘤的生長、演進與擴散。

1.腫瘤的生長速度各種腫瘤的生長速度差異很大,主要取決於瘤細胞分化程度。一般來說,良性腫瘤分化較好,大部分瘤細胞處於非增殖狀態,因而生長慢,可以生長幾年至幾十年。如果其生長速度突然加快,應考慮其惡性變或腫瘤發生壞死、出血、囊性變的可能。惡性腫瘤分化較差,大部分瘤細胞處於活躍增殖狀態,因而生長快,短期即可危及生命。生長快的腫瘤由於血供不足可發生壞死、出血等繼發性改變。

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與下列因素有關:

(1)瘤細胞倍增時間指完成一個細胞周期所用的時間。惡性轉化細胞的生長周期與正常細胞一樣,分為G0、G1、S、G2和M期。多數惡性腫瘤細胞的倍增時間並不比正常細胞快,所以,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可能主要不是腫瘤細胞倍增時間縮短引起的。

(2)生長分數指瘤細胞群體中,處於增殖階段細胞與所有瘤細胞的比例。在細胞惡性轉化的初期,絕大多數的細胞處於複製期,生長分數很高。隨著腫瘤的形成、生長、分化,大多數瘤細胞處於G0期。所以,即使生長迅速的腫瘤其生長分數也隻在20%左右。目前幾乎所有的抗癌藥物均針對處於增殖期的細胞。因此,高生長分數的腫瘤(如高度惡性的淋巴瘤)對於化學治療特別敏感;低生長分數的實體瘤(如結腸癌),對化學治療不夠敏感。臨床上治療這些腫瘤的策略是先用放射或手術治療將腫瘤縮小或去除,讓殘存的瘤細胞從G0期進入增殖期後再用化學藥物治療。

(3)瘤細胞的生成與死亡的比例腫瘤生長過程中,由於營養供應和機體抗腫瘤反應等因素的影響,有一些腫瘤細胞會死亡,並且常常以凋亡的形式發生。腫瘤細胞的生成與死亡的比例,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腫瘤是否能持續生長、能以多快的速度生長。促進腫瘤細胞死亡和抑製腫瘤細胞增殖,是腫瘤治療的兩個重要方麵。

(4)腫瘤的血管形成如果沒有新生的血管供給營養,腫瘤在達到1~2mm時(107個細胞)不再增大。腫瘤的血管形成是由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共同控製的。瘤細胞和巨噬細胞能產生血管生成因子,最主要的是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asic fibroblastic growth factor,bFGF)和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它們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分裂、毛細血管出芽、生長,形成新的毛細血管,為腫瘤生長提供營養,也為轉移準備了條件。研究發現瘤細胞還能誘導抗血管生成因子形成,如血管抑素(angiostatin)、脈管抑素(vasculostatin)等具有抑製血管形成的作用。

(5)腫瘤的演進與異質化惡性腫瘤在生長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富有侵襲性的現象稱腫瘤的演進(progression),包括生長加快、浸潤、轉移等特性。這些生物學行為的出現與腫瘤的異質化(heterogeneity)有關。單克隆來源的腫瘤細胞在生長過程中形成不同的亞克隆,在侵襲能力、生長速度、對激素和抗癌藥物的敏感性等方麵的差異叫腫瘤的異質化。

使瘤細胞亞克隆獲得不同的特性。在此過程中,機體的抗腫瘤反應可殺死那些具有較高抗原性的亞克隆,而抗原性低的亞克隆則可躲過機體的免疫監視。因此,部分亞克隆在生長過程中,能保留適應存活、生長、浸潤、轉移及耐藥等特性,形成了腫瘤的異質化。異質化的過程實際上是基因改變而出現新克隆的過程。

2.腫瘤的生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膨脹性生長為發生於深部組織的良性腫瘤的生長方式。像吹氣球一樣,把周圍組織推開,呈結節狀,周圍常形成完整包膜,界限清楚,易推動。腫瘤容易手術摘除,不複發。對局部組織器官起壓迫、阻塞作用。一般不明顯破壞組織結構。

(2)浸潤性生長為大多數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瘤組織像蟹足狀或樹根長入泥土、石縫一樣侵入周圍組織或血管淋巴管內,常無明顯的界限及包膜。有時在腫瘤周圍出現纖維組織增生,腫瘤細胞浸潤其中,形成“假包膜”。腫瘤不易推動,不易手術切淨,易複發。浸潤性生長是診斷惡性腫瘤的重要指征之一。常破壞髒器的結構和功能,易引起出血、感染。

(3)外生性生長體表及管腔表麵的良、惡性腫瘤都可呈外生性生長。良性腫瘤常呈息肉狀、蕈狀、乳頭狀等;惡性腫瘤在上述特點的基礎上還出現浸潤性生長,外生性部分常壞死、脫落而形成癌性潰瘍。

(二)腫瘤的擴散

一般而言,擴散是惡性腫瘤才具有的特性。擴散的方式有兩種。

1.直接蔓延惡性腫瘤從原發部位連續不斷地沿著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神經侵入鄰近的器官或組織繼續生長叫直接蔓延(direct spread)。例如,晚期宮頸癌可通過直接蔓延到直腸和膀胱;晚期乳腺癌可侵犯胸肌、胸壁進入胸腔。

2.轉移部分腫瘤細胞脫離原發部位,通過血管、淋巴管或體腔,遷徙到另一個地方繼續生長,形成與原腫瘤相同類型的新腫瘤,這種過程叫轉移(metastasis)。所形成的新腫瘤稱為轉移瘤或繼發瘤。常見的轉移途徑有以下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