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骨(bone)是具有一定形態和結構的器官,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分布。骨能不斷進行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並具有不斷改建自身結構和修複損傷的能力。隨年齡的增長和活動狀況的改變骨質可發生變化,經常鍛煉的人,骨發育粗壯而堅實,長期不活動,就會導致骨質疏鬆和退化。
1.骨的分類和形態成人約有206塊骨,根據骨在人體的位置,可分為軀幹骨、顱骨和附肢骨;根據骨的形態,又可分為長骨、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等。
(1)長骨(long bone)呈長管狀,可分一體兩端,其中部稱為骨幹(bone diaphysis)或骨體,表麵有1~2個血管出入的滋養孔,內部的空腔稱髓腔(medullary cavity);兩端較膨大,稱骺(epiphysis),有光滑的關節麵,其表麵覆蓋有一層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幹和骺之間的部分稱幹骺端。長骨多分布於四肢,如肱骨和股骨等。
(2)短骨(short bone)短小,近似立方形,分布於承受壓力較大而運動較複雜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等。
(2)扁骨(flat bone)呈板狀,主要參與圍成體腔的壁,以保護腔內的髒器,如構成顱腔的頂骨、圍成胸廓的胸骨、肋骨等。
(4)不規則骨(irregular bone)形狀不規則,如軀幹的椎骨、顱底的顳骨和麵部的上頜骨等。某些不規則顱骨內有含氣的腔,稱含氣骨,可對發音起共鳴作用,並能減輕顱骨的重量。
另外,在手、足和膝部肌腱內還有一種形如豆狀的籽骨(sesamoid bone),運動時它既可改變力的方向,又可減少對肌腱的摩擦力,如髕骨。
2.骨的構造骨主要由骨質、骨膜和骨髓等構成。
(1)骨質(bony substance)即骨組織,構成骨的主體,分骨密質和骨鬆質兩類。骨密質(compact bone)致密堅實,耐壓性強,分布於骨的表層。骨鬆質(spongy bone)位於骨密質的深麵,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構成,結構疏鬆。骨小梁的排列方向,多數與該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一致。顱蓋諸扁骨由內、外兩層骨密質構成內板和外板,兩板之間的骨鬆質稱板障(diploe),內有板障靜脈通行。
(2)骨膜(periostium)除關節麵外,骨的表麵都覆蓋有骨膜。骨膜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感覺、生長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膜最內層有大量具有潛在分化能力的骨原細胞,分別有產生新骨質和破壞舊骨質的功能,幼年時參與骨的生長,成年後這一功能處於靜止狀態,但在骨折時它們可重新恢複分裂增殖功能,參與骨折後的修複和改建。
(3)骨髓(bone marrow)充填於髓腔和骨鬆質的間隙內,質地柔軟,可分紅骨髓和黃骨髓兩種。紅骨髓(red bone marrow)主要由網狀組織以及充滿於其中的不同發育階段的血細胞構成,是造血的主要場所。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全是紅骨髓。5歲以後,幼兒長骨髓腔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而變成黃骨髓(yellow bone marrow)。正常情況下,黃骨髓已不具備造血能力,當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仍可能轉化為紅骨髓而恢複造血功能。在成人長骨的骺、短骨、扁骨和不規則骨的骨鬆質內終生保存紅骨髓,如髂骨、胸骨和椎骨等處,臨床上常在這些骨的部位(如髂後上棘)進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象以診斷某些血液疾病。
3.骨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特性骨由無機質和有機質組成。有機質主要是骨膠原纖維和粘多糖蛋白,使骨具有韌性和彈性;無機質主要是鈣鹽(如磷酸鈣[Ca3(PO4)2]和碳酸鈣[CaCO3]),使骨具有硬度和脆性。
有機質與無機質的比例隨年齡不同而發生變化,成年人約為3∶7,其比例最為合適,使骨既有很強的硬度,又有一定的彈性和韌性,能承受較大的壓力而不變形。幼兒的骨,有機質的比例較成人高,骨的彈性和韌性較大,易彎曲變形或骨折而不斷成青枝狀骨折,故兒童應養成良好的坐、立姿勢,以免骨彎曲變形。老年人的骨,無機質的比例增高,因而脆性增大,易致粉碎性骨折。
4.骨的發生和生長骨由中胚層的間充質發育而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間充質先形成結締組織膜,然後骨化成骨,稱膜化骨,如鎖骨、顱蓋各骨。另一種是由間充質先發育成軟骨雛形,再由軟骨改建為骨,稱軟骨化骨,如軀幹骨和四肢骨(鎖骨除外)。
骨的發生
絕大部分骨是以軟骨化骨的方式發育而成的。以長骨為例,在形成軟骨雛形的基礎上,骨幹的中央出現初級骨化中心,骺的中央出現次級骨化中心,然後在骨化中心的基礎上不斷發育成骨。幼年時,骺與骨幹之間的幹骺端有一片未骨化的軟骨稱骺軟骨,骺軟骨不斷地骨化使骨增長,大約至17~25歲,骺軟骨完全骨化,於是在骨幹與骺融合處形成一條致密的骨質線,稱骺線,從此,長骨即停止增長。在長骨長長的同時,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也在骨幹周圍不斷形成新的骨質,從而使骨幹逐漸加粗。
二、軀幹骨
軀幹骨共51塊,包括椎骨、胸骨和肋,其中椎骨24塊、骶骨1塊、尾骨1塊以及胸骨1塊和肋12對,分別參與構成脊柱和胸廓。骶骨和尾骨還參與構成骨盆。
1.椎骨(vertebrae)未成年時椎骨有32~33塊,即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3~4塊。成年後5塊骶椎融合成1塊骶骨,4塊尾椎融合成1塊尾骨,因而椎骨共有26塊。
(1)椎骨的一般形態椎骨屬不規則骨,由前部的椎體和後部的椎弓構成。
椎體(vertebral body)位於椎骨的前方,呈短圓柱狀,是脊柱承重的主體,主要由骨鬆質構成,表麵的骨密質較薄,故易因暴力而引起壓縮性骨折。
椎弓(vertebral arch)附在椎體後方呈半環狀,與椎體共同圍成椎孔(vertebral foramen),全部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vertebral canal),容納脊髓。椎弓前部與椎體相連的較窄細,稱椎弓根,其上、下緣各有一切跡,分別稱為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下、上切跡圍成椎間孔(intervertebral foramen),孔內有脊神經根和血管通過。椎弓的後部較寬薄,稱椎弓板。椎弓上發出7個突起:向後方伸出一個棘突,向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向上方和下方各伸出一對上關節突和下關節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頸椎(cervical vertebrae):椎體較小,椎孔相對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根部有橫突孔(transverse foramen),其中上6位頸椎的橫突孔內有椎動、靜脈通過,上、下關節突幾成水平位,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成年人第3~7頸椎椎體上麵兩側多有向上的突起稱椎體鉤,它常與上位頸椎相應處形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它的增生可導致頸椎病。
第1頸椎又稱寰椎(atlas),呈環形,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兩側部的上、下各有一對上、下關節麵,上關節麵與枕髁形成寰枕關節。第2頸椎又稱樞椎(axis),其椎體上方伸出一個齒突。第7頸椎又稱隆椎(vertebra prominens),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易在體表摸到,是計數椎骨序數的標誌。
2)胸椎(thoracic vertebrae)椎體後部兩側的上、下和橫突末端前麵均有關節麵,與肋骨相連結,分別稱上肋凹、下肋凹和橫突肋凹。棘突較長,伸向後下方呈疊瓦狀排列。胸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麵基本呈冠狀位。
3)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體特別大,棘突短而寬呈板狀,向後平伸,相鄰棘突間距較寬,臨床上常經此作腰椎穿刺術。腰椎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麵基本呈矢狀位。
4)骶骨(sacrum)由5塊骶椎融合而成,呈倒置三角形。骶骨的盆麵(前麵)光滑而微凹,有4對骶前孔,上緣中份向前突出,稱為岬(promontory),是女性骨盆徑線測量的重要標誌;骶骨的背麵(後麵)粗糙隆凸,正中線上有骶正中脊,脊的外側有4對骶後孔,骶骨側部的上份各有一個粗糙的關節麵,稱耳狀麵,與髖骨的耳狀麵相對應,形成骶髂關節。骶骨內的縱行管道稱骶管,它構成椎管的下部,與骶前、後孔相通。骶管下端的裂孔稱骶管裂孔(sacral hiatus),其兩側各有一個向下的突起,稱骶角(sacral cornu),是骶管麻醉時確定進針部位的標誌。
5)尾骨(coccyx)由3~4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遊離為尾骨尖。
2.胸骨(sternum)位於胸前壁正中,自上而下依次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劍突3部分。胸骨柄上寬下窄,其上緣中份微凹,稱頸靜脈切跡,柄外側有與鎖骨相關節的鎖切跡和與第1肋相連的第1肋切跡。胸骨柄和胸骨體的連結部微向前凸,形成胸骨角(sternal angle),其平對第2肋,是計數肋序數的重要標誌。胸骨體呈長方形,其外側緣有肋切跡與第2~7肋軟骨相連。劍突窄而薄,下端遊離。
3.肋(ribs)包括肋骨和肋軟骨兩部分。肋骨(costal bone)為細長弓狀的扁骨,共12對,可分體和前、後端。肋骨後端稍膨大稱肋頭,與胸椎的上、下肋凹相關節,肋頭外側稍細的部分稱肋頸,再轉向前方為肋體,頸體交界處的後外側有突出的肋結節,與胸椎的橫突肋凹相關節,頸體處的轉角稱肋角。肋體內麵近下緣處有一淺溝,稱肋溝,溝內有肋間神經和血管經過。肋骨的前端與肋軟骨相連,其中第1~7肋的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連稱真肋;第8~10肋的肋軟骨依次與上位肋軟骨相連稱假肋,第11~12肋的肋軟骨前端遊離稱浮肋。第7~10肋的肋軟骨依次相連構成肋弓,是肝、脾的觸診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