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
鼻(nose)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也是嗅覺器官。它分為外鼻、鼻腔和鼻竇三部分。
(一)外鼻
外鼻(external nose)位於麵部中央,呈三棱錐形,以骨和軟骨為支架,外覆皮膚。外鼻上端位於兩眼之間狹窄的部分稱鼻根,中部稱鼻背,下端稱鼻尖,其兩側呈弧狀擴大稱鼻翼,左、右鼻翼下方各圍成一個鼻孔,向內通鼻腔。從鼻翼向外下方到口角的淺溝,即鼻唇溝,麵癱時患側的鼻唇溝可以變淺或消失。
(二)鼻腔
鼻腔(nasal cavity)以骨和軟骨為基礎,內麵覆以黏膜和皮膚。鼻腔被鼻中隔分為左、右兩腔,向前經鼻孔通外界,向後經鼻後孔通鼻咽。鼻中隔(nasal septum)由犁骨、篩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軟骨等覆以黏膜而構成,常偏向一側。每側鼻腔被鼻閾分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鼻閾是鼻內皮膚和黏膜分界的標誌。
鼻前庭位於鼻腔前下部,由鼻翼圍成,內襯以皮膚,生有鼻毛,借以濾過、淨化空氣。
固有鼻腔的外側壁自上而下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三個鼻甲的下方各有一裂隙,分別稱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在上鼻甲的後上方與鼻腔頂之間的凹陷稱蝶篩隱窩。上、中鼻道及蝶篩隱窩分別有鼻竇的開口,下鼻道有鼻淚管的開口。
鼻黏膜按其生理功能分為嗅區與呼吸區。嗅區位於上鼻甲及其相對應的鼻中隔以上的黏膜,活體呈蒼白或淡黃色,含有嗅細胞,為嗅覺感受器。其餘大部分的黏膜為呼吸區,活體呈淡紅色,內含有豐富的血管、黏液腺和纖毛,對吸入空氣有加溫、濕潤和淨化作用。
鼻中隔前下方黏膜內血管豐富而表淺,易受刺激而破裂出血,故稱易出血區(Little區),90%的鼻出血發生於此。
(三)鼻竇
鼻竇(paranasal sinuses),也稱鼻旁竇,由骨性鼻竇襯以黏膜構成,能溫暖濕潤空氣,並對發音產生共鳴。
鼻竇共4對,即上頜竇、額竇、篩竇和蝶竇,分別位於同名的顱骨內。上頜竇、額竇、篩竇前、中群開口於中鼻道;篩竇後群開口於上鼻道;蝶竇開口於蝶篩隱窩。由於鼻竇黏膜與鼻腔黏膜相延續,故鼻腔炎症易蔓延,而導致鼻竇炎。上頜竇是鼻竇中最大的一對,開口高於竇底,故引流不暢,炎症不易愈合。同時,上頜竇底鄰近上頜磨牙牙根,此處骨質菲薄,牙根感染常波及上頜竇,引起牙源性上頜竇炎。臨床上鼻竇的炎症中以上頜竇炎為多見。
二、喉
喉(larynx)位於頸前部中份,上借甲狀舌骨膜與舌骨相連,下接氣管,前麵被舌骨下肌群覆蓋,後麵緊鄰咽,兩側為頸部大血管、神經及甲狀腺側葉。喉以軟骨為基礎,借關節、韌帶和肌肉連結而成。喉既是呼吸道,又是發音器官。喉可隨吞咽或發音而上下移動。
(一)喉軟骨
喉軟骨構成喉的支架,包括單塊的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會厭軟骨和成對的杓狀軟骨。
1.甲狀軟骨(thyroid cartilage)是喉軟骨中最大的一塊,位於舌骨下方,由兩塊甲狀軟骨板的前緣借前角合成。前角上端向前突出,在成年男子尤為明顯,稱喉結。板的後緣遊離並向上、下發出突起,稱上角和下角。上角借韌帶與舌骨大角相連,下角與環狀軟骨構成環甲關節。
2.環狀軟骨(cricoid cartilage)位於甲狀軟骨下方,是喉軟骨中唯一完整的軟骨環,由前部低窄的環狀軟骨弓和後部高寬的環狀軟骨板構成,板上緣兩側有小的關節麵。環狀軟骨弓平對第6頸椎,是頸部的重要標誌之一。
3.會厭軟骨(epiglottic cartilage)形似樹葉,上寬下窄,上端遊離,下端借韌帶連於甲狀軟骨前角內麵,會厭軟骨外覆黏膜構成會厭。當吞咽時,喉上提,會厭蓋住喉口,防止食物誤入喉腔。
4.杓狀軟骨(arytenoid cartilage)成對,坐落於環狀軟骨板上緣,形似三棱錐體,可分尖、底和二突。尖向上,底的下麵有關節麵。由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稱聲帶突,有聲韌帶附著。由底向外側伸出的突起稱肌突,有喉肌附著。
(二)喉的連結
喉的連結包括喉軟骨之間以及喉與舌骨和氣管間的連結。
1.環甲關節(cricothyroid joint)由甲狀軟骨下角和環狀軟骨側方關節麵構成。甲狀軟骨沿此關節的冠狀軸作前傾和複位運動,使聲帶緊張或鬆弛。
2.環杓關節(cricoarytenoid joint)由環狀軟骨板上緣的關節麵和杓狀軟骨底構成。杓狀軟骨可沿此關節的垂直軸作旋轉運動,使聲帶突向內、外側轉動,因而可縮小或開大聲門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