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肺(1 / 2)

一、肺的位置和形態

肺(lungs)位於胸腔內,坐落於膈上方、縱隔的兩側。

肺表麵覆有髒胸膜,光滑濕潤。肺質軟而輕,呈海綿狀富有彈性。嬰幼兒的肺呈淡紅色,隨年齡的增長,肺的顏色逐漸變為暗紅色或深灰色。成人肺重量約等於體重的1/50。

肺形似圓錐形,具有一尖、一底、二麵和三緣。肺尖呈鈍圓形,經胸廓上口突至頸根部,高出鎖骨內側1/3上方2~3cm。肺底凹向上,貼於膈上麵,故又稱膈麵。肋麵隆凸,鄰接肋和肋間隙。內側麵毗鄰縱隔,亦稱縱隔麵,此麵中部凹陷,稱肺門,是主支氣管、肺動脈、肺靜脈、淋巴管和神經等出入之處。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肺根。肺的前緣薄銳,左肺前緣下部有左肺心切跡,切跡下方的舌狀突起,稱左肺小舌,肺的後緣圓鈍,肺的下緣亦較薄銳。

左肺狹長,右肺寬短。左肺由從後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將左肺分為上、下二葉。右肺除斜裂外,還有一條近於水平方向的水平裂,二裂將右肺分為上、中、下三葉。

二、肺內支氣管和支氣管肺段

左、右主支氣管進入肺門,分為葉支氣管。葉支氣管在各肺葉內再分為段支氣管,並在肺內反複分支,呈樹枝狀,稱支氣管樹。每一段支氣管及其所屬的肺組織,稱支氣管肺段,簡稱肺段(pulmonary segment)。各肺段呈圓錐形,其尖朝向肺門,底朝向肺表麵。按照肺段支氣管的分支分布,左、右肺可各分為8~10個肺段。

三、肺的微細結構

肺表麵覆蓋漿膜(胸膜髒層),肺內組織分實質和間質兩部分。實質由支氣管在肺內反複分支形成的呈樹支狀的支氣管樹(bronchial tree)及連屬肺泡組成,根據功能不同可分為導氣部和呼吸部;間質為結締組織及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

(一)肺導氣部

肺導氣部包括葉支氣管至終末細支氣管的各級分支。隨著肺導氣部的逐級分支,管徑漸細,管壁漸薄,管壁結構也漸趨簡單。

1.葉支氣管至小支氣管

管壁結構與支氣管基本相似,但至小支氣管時管徑約為2~3mm,管壁三層分界漸不明顯,主要變化有:上皮雖為假複層纖毛柱狀,但逐級變薄,杯狀細胞逐漸減少;固有層腺體逐漸減少;外膜內軟骨呈不規則片狀,並逐漸減少,而平滑肌相對增多,從分散排列至漸成環形肌束。

2.細支氣管和終末細支氣管

細支氣管(bronchiole)直徑約1mm ,上皮由假複層纖毛柱狀逐漸變為單層纖毛柱狀,杯狀細胞、腺體和軟骨片逐漸減少或消失,環行平滑肌則更明顯。黏膜常形成皺襞。每個細支氣管連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組成一個肺小葉(pulmonary lobule),是肺的結構單位。肺小葉呈錐體形,尖朝向肺門,底朝向肺表麵,在肺表麵可見小葉底部輪廓,小葉間有結締組織間隔。每側肺約有50~80個肺小葉。臨床上,當炎症僅累及若幹個肺小葉時稱為小葉性肺炎。

細支氣管的分支稱終末細支氣管(terminal bronchiole),直徑約0.5mm,上皮為單層(纖毛)柱狀或立方上皮,杯狀細胞、腺體和軟骨片均消失,平滑肌已成完整的環行,黏膜皺襞更明顯。

細支氣管和終末細支氣管環行平滑肌束的收縮和舒張,能調節進出肺小葉的氣流量。正常情況下吸氣時平滑肌鬆弛,管腔擴大;呼氣時,平滑肌收縮,管腔變小。在過敏時,平滑肌可發生痙攣性收縮,黏膜水腫,造成氣道變窄而致呼吸困難,稱為支氣管哮喘。

(二)呼吸部

肺呼吸部各級結構的共同特點是有肺泡開口,因此具有換氣功能。

1.呼吸性細支氣管(respiratory bronchiole)是終末細支氣管的分支,每個終末細支氣管分出2~3個呼吸性細支氣管。管壁結構與終末細支氣管相似,因有少量肺泡開口,故管壁不完整。呼吸性細支氣管是肺導氣部和呼吸部之間的過渡性管道。

2.肺泡管(alveolar duct)為呼吸性細支氣管的再分支,每個呼吸性細支氣管分支出2~11個肺泡管。管壁上有許多肺泡開口,其自身管壁僅存在於相鄰肺泡開口之間,由單層立方或扁平上皮及上皮下薄層結締組織和少量平滑肌纖維組成,因此在切片上肺泡管呈結節狀膨大。

3.肺泡囊(alveolar sac)與肺泡管連續,每個肺泡管分支形成2~3個肺泡囊。它是由若幹個肺泡共同開口形成的囊腔。在肺泡開口之間無平滑肌纖維,隻有薄層結締組織,故在切片中不形成結節狀膨大。

4.肺泡(pulmonary alveoli)是構成肺的主要結構,呈囊泡狀,開口於呼吸性細支氣管、肺泡管或肺泡囊,是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成人每側肺約有3億~4億個肺泡,總麵積可達70~80m2。肺泡壁很薄,由單層肺泡上皮和基膜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