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肺炎
1.小葉性肺炎2.融合性小葉性肺炎
3、4.間質性肺炎5.大葉性肺炎
肺炎(pneumonia)主要是指肺的急性滲出性炎症,是呼吸係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由於致病因子和機體的反應性不同,肺炎的病變性質和累及的範圍亦不相同,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肺炎。常見的肺炎分類有三種,一是根據病變累及的部位和範圍將肺炎分為大葉性肺炎、小葉性肺炎、間質性肺炎;二是根據病因分為細菌性、病毒性、支原體性、真菌性、寄生蟲性、過敏性及理化因子引起的肺炎等;三是根據病變性質可分為漿液性、纖維蛋白性、化膿性、出血性、幹酪性、肉芽腫性肺炎等。臨床上以由細菌引起的大葉性肺炎及小葉性肺炎為最常見。
(一)大葉性肺炎
大葉性肺炎(lobar pneumonia)多發生於青壯年,是以肺泡內彌漫性纖維蛋白滲出為主的急性炎症。主要由肺炎鏈球菌引起,細菌侵入肺泡後大量繁殖,並通過肺泡間孔或呼吸性細支氣管向鄰近肺組織蔓延,迅速波及一個肺段或整個肺葉。起病急,突發寒戰、高熱、胸痛、咳鐵鏽色痰,呼吸困難,病程7~10天。
大葉性肺炎的病變主要為肺泡內的纖維蛋白性炎。一般隻累及單側肺,以左肺下葉多見。未經抗生素治療時其病變多表現出典型的自然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四期。
1.充血水腫期見於發病後1~2天。肉眼觀,肺葉腫脹、充血,呈暗紅色。鏡下,肺泡隔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肺泡腔內可見漿液性滲出物,其中見少量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滲出物中可檢出肺炎鏈球菌,此期細菌可在富含蛋白質的滲出物中迅速繁殖。
2.紅色肝樣變期見於發病後的第3~4天。肉眼觀,受累肺葉進一步充血腫大,暗紅色,質地變實,切麵灰紅色,似肝髒外觀,故稱紅色肝樣變期。胸膜表麵可有纖維蛋白性滲出物。鏡下,肺泡隔毛細血管仍擴張充血,肺泡腔內充滿大量紅細胞和纖維蛋白、少量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纖維蛋白可穿過肺泡間孔與相鄰肺泡中的纖維蛋白網相連,有利於肺泡巨噬細胞吞噬細菌,防止細菌進一步擴散。此期滲出物也較易檢出肺炎鏈球菌。
3.灰色肝樣變期見於發病後的第5~6天。肉眼觀,肺葉仍腫脹,但充血消退,由紅色逐漸轉變為灰白色,質實如肝,切麵幹燥粗糙,故稱灰色肝樣變期。鏡下,肺泡腔滲出物以纖維蛋白為主,纖維蛋白網中見大量中性粒細胞,紅細胞較少。肺泡隔毛細血管受壓而呈貧血狀態。滲出物中肺炎鏈球菌多已被消滅,故不易檢出。
4.溶解消散期見於發病後1周左右。此期中性粒細胞變性、壞死,並釋放出大量蛋白溶解酶,使滲出的纖維蛋白逐漸溶解,溶解物部分經氣道咳出,部分經淋巴管吸收,部分被巨噬細胞吞噬。肉眼觀,實變的肺組織質地變軟,病灶消失,漸近黃色,擠壓切麵可見少量膿樣混濁的液體溢出。病灶肺組織逐漸淨化,肺泡重新充氣,由於炎症未破壞肺泡隔結構,無組織壞死,故最終肺組織可完全恢複正常的結構和功能。
如今由於抗生素的早期應用,大葉性肺炎上述典型經過在實際病例中已不多見,病變分期不明顯,臨床症狀也不甚典型,病變範圍往往也較局限,表現為肺段性肺炎。
(二)小葉性肺炎
小葉性肺炎(lobular pneumonia)是以肺小葉為單位的呈灶狀分布的急性化膿性炎症。由於病灶多以細支氣管為中心,故又稱支氣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病變起始於支氣管,並向其周圍所屬肺泡蔓延。小葉性肺炎常為多種細菌混合感染所致,最常見的病原菌為口腔及上呼吸道內致病力較弱的常駐寄生菌,多在某些誘因如患急性傳染病、營養不良、受寒等因素的作用下致病。多見於小兒和年老體弱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等。
以細支氣管為中心的化膿性炎症是小葉性肺炎的病變特征。病灶常散布於兩肺各葉,尤以兩肺下葉和背側較多。
肉眼觀,雙肺散在分布的多發性灰黃色實變病灶,一般直徑在0.5~1cm左右(相當於肺小葉範圍),形狀不規則,多數病灶中央可見受累的細支氣管。嚴重者,病灶互相融合成片,甚至累及全葉,形成融合性小葉性肺炎(confluent bronchopneumonia)。
鏡下,受累的細支氣管壁充血水腫,管腔及周圍肺泡腔內充滿大量中性粒細胞、少量紅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病灶周圍肺組織呈不同程度的代償性肺氣腫和肺不張。嚴重時,病灶中中性粒細胞滲出增多,支氣管和肺組織遭破壞,呈完全化膿性炎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