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蝸器(vestibulocochlear organ)俗稱耳(ear),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是傳導聲波的通道,內耳才是聽覺感受器(聽器)和位覺感受器(平衡器)的所在部位。聽器感受聲波的刺激,平衡器感受頭部位置變動、重力變化和運動速度等的刺激。兩者的功能雖截然不同,但在結構上關係密切。
一、外耳
外耳(external ear)包括耳廓、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一)耳廓
耳廓(auricle)位於頭部兩側,由彈性軟骨和結締組織外被皮膚構成,皮下組織少,但血管、神經豐富。耳廓下部向下垂的柔軟部分稱耳垂(auricular lobule),僅由皮膚和皮下組織構成,是臨床采血的常用部位。
(二)外耳道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為一彎曲的管道,外口稱外耳門,底由鼓膜構成,其內側2/3位於顳骨內,稱骨性部;外側1/3以軟骨為支架,稱軟骨部。牽拉耳廓,軟骨部可隨之移動。檢查外耳道和鼓膜時,應向後上方牽拉耳廓,使外耳道變直。但檢查嬰兒的鼓膜時,由於其外耳道幾乎全由軟骨支持,短而直,鼓膜近水平位,故須將耳廓拉向後下方。
外耳道皮膚內含有耵聹腺,分泌的黃褐色黏稠物稱耵聹,幹燥後可形成痂塊。外耳道皮下組織極少,皮膚與骨膜或軟骨膜結合緊密,外耳道發生癤腫時,因張力較大而疼痛劇烈。
(三)鼓膜
鼓膜(tympanic membrane)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為橢圓形淺漏鬥狀的半透明薄膜,與外耳道成45°的傾斜角,嬰兒的鼓膜傾斜度更大,幾呈水平位。鼓膜的中心向內凹陷,稱鼓膜臍,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區,稱光錐。鼓膜的上1/4區為鬆弛部,薄而鬆弛,呈淡紅色,是鼓膜常見的穿孔部位;下3/4區為緊張部,堅實緊張,呈灰白色,鼓膜內陷會導致光錐消失。
二、中耳
中耳(middle ear)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和乳突竇。
(一)鼓室
鼓室(tympanic cavity)位於外耳道和內耳之間,是顳骨岩部內的一個不規則含氣小腔。鼓室內有3塊聽小骨和2塊聽小骨肌。
1.鼓室壁鼓室有不規則的6個壁。
(1)上壁又稱蓋壁,即鼓室蓋,為一薄層骨板,借此與顱中窩分隔。
(2)下壁又稱頸靜脈壁,借薄層骨板與頸內靜脈起始部分隔。
(3)前壁又稱頸動脈壁,與頸動脈管相鄰,上部有咽鼓管的開口。
(4)後壁又稱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竇的開口,由此經乳突竇與乳突小房相通。乳突竇口稍下方有一小的錐形突起,稱錐隆起,內藏鐙骨肌。
(5)外側壁又稱鼓膜壁,主要由鼓膜構成,借鼓膜與外耳道分隔。
(6)內側壁又稱迷路壁,即內耳的外側壁。此壁的中部隆起,稱岬(promontory)。岬的後上方有一卵圓形孔,稱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前庭窗後上方的弓形隆起,稱麵神經管凸,其深部有麵神經管通過,管內有麵神經走行。岬的後下方有一圓孔,稱蝸窗(fenestra cochleae),被第二鼓膜所封閉。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可侵蝕破壞聽小骨及鼓室壁的黏膜、骨膜或骨質,若向鄰近結構蔓延可引起各種並發症:侵蝕鼓膜可致鼓膜穿孔;侵蝕內側壁可致化膿性迷路炎;侵蝕麵神經管可損害麵神經;向後蔓延到乳突竇和乳突小房,可引起化膿性乳突炎;向上侵蝕鼓室蓋,可引起顱內化膿性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