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周圍神經係統(1 / 3)

周圍神經係統(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是指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成分,主要由神經和神經節構成。其一端連於腦或脊髓,另一端借各種末梢裝置連於身體各部的感受器和效應器。

根據周圍神經與中樞神經的連接部位和分布範圍的不同可分為:①與脊髓相連的脊神經,主要分布於軀幹和四肢;②與腦相連的腦神經,主要分布於頭頸部;③與腦或脊髓相連的內髒神經,分布於內髒、心血管和腺體。

一、脊神經

(一)脊神經的組成及分支

1.脊神經的組成脊神經共31對,借前根和後根與脊髓相連。每對脊神經由前根與後根在椎間孔處合成。前根為運動性,後根為感覺性。後根在近椎間孔處有膨大的脊神經節,由假單極神經元胞體聚集而成。

2.脊神經的數目及穿出部位頸神經共8對,其中第1對頸神經在第1頸椎上方穿出,第2~7對頸神經在同序數椎骨上方的椎間孔穿出,第8對頸神經在第7頸椎下方的椎間孔穿出;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分別從同序數椎骨下方的椎間孔穿出;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其中第1~4對骶神經由相應的骶前、後孔穿出,第5對骶神經與尾神經由骶管裂孔穿出。脊神經在椎間孔內,其前方是椎間盤和椎體,後方是關節突關節的關節囊和黃韌帶,當這些結構發生病變時,常可壓迫脊神經,出現相應區域的感覺或運動障礙。例如,椎間盤脫出常壓迫脊神經根,引起相應的神經壓迫症狀,如劇痛、麻木等。

3.脊神經的纖維成分

(1)軀體感覺纖維分布於皮膚、骨骼肌、肌腱和關節,將淺感覺(痛、溫覺等)和深感覺(本體感覺)衝動傳入中樞。

(2)內髒感覺纖維分布於內髒黏膜、心、血管壁等處,將各種內髒感覺衝動傳入中樞。

(3)軀體運動纖維分布於骨骼肌,支配其運動。

(4)內髒運動纖維分布於平滑肌、心肌和腺體,管理其活動。

4.脊神經的分支脊神經出椎間孔後即分為4支。

(1)脊膜支細小,經椎間孔返回椎管,分布於脊髓被膜。

(2)交通支為連接脊神經與交感幹之間的細支。

(3)脊神經後支細而短,經相鄰椎骨的橫突之間向後走行(骶神經後支出骶後孔),分支分布於項、背、腰、骶部的肌和皮膚。

(4)脊神經前支較脊神經後支粗大,分布於軀幹的前、外側及四肢。除胸神經前支在胸、腹部保持明顯的節段性分布外,其餘各部脊神經前支先交織成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再發出分支到部分頭頸區和四肢。

(二)脊神經前支及其形成的神經叢

1.頸叢(cervical plexus)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位於胸鎖乳突肌上部的深麵,分皮支和肌支,以皮支為主。

皮支由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附近穿出至淺筋膜,呈放射狀分布,其分支有:

(1)枕小神經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升,分布於枕部及耳廓背麵上部皮膚。

(2)耳大神經沿胸鎖乳突肌表麵向前上,分布於耳垂及附近皮膚。

(3)頸橫神經沿胸鎖乳突肌表麵橫行向前,分布於頸前部皮膚。

(4)鎖骨上神經有2~4支,呈輻射狀行向下外方,分布於頸側下部、胸壁上部及肩部的皮膚。

頸叢的肌支除分布於頸深部肌和舌骨下肌群外,主要有:

(5)膈神經(phrenic nerve)為混合性神經,是頸叢的最重要分支,發出後斜經前斜角肌前麵下降至其內側,穿鎖骨下動、靜脈之間入胸腔,然後經肺根前方,於縱隔胸膜與心包之間下行至膈。其運動纖維支配膈,感覺纖維分布於心包、縱隔胸膜、膈胸膜和膈下中央部腹膜。一般認為右膈神經的感覺纖維還分布到肝和膽囊表麵的腹膜。

膈神經損傷可致同側膈肌癱瘓,導致呼吸困難。膈神經受刺激時,膈肌痙攣,產生呃逆。

2.臂叢(brachial plexus)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大部分組成。經斜角肌間隙穿出,行於鎖骨下動脈後上方,經鎖骨後方進入腋窩。臂叢5個根的纖維先合成上、中、下三幹,由三幹發支圍繞腋動脈形成內側束、外側束和後束,由束發出分支主要分布於上肢和部分胸、背淺層肌。

臂叢在鎖骨中點後方分支較集中且位置淺表,臨床常在此處做臂叢阻滯麻醉。臂叢的主要分支有:

(1)肌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向外下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發出分支支配此三肌。終支在肘關節稍上方的外側,穿深筋膜至皮下,改稱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於前臂外側皮膚。

(2)正中神經(median nerve)以兩根分別起於內、外側束,兩根夾持腋動脈,向下成銳角彙合成正中神經,沿肱二頭肌內側緣伴肱動脈下行至肘窩,穿旋前圓肌於前臂指淺、深屈肌之間下行,經腕管至手掌,先發出正中神經返支進入魚際,繼而發出3條指掌側總神經,再各分為2支指掌側固有神經至1~4指相對緣。

正中神經在臂部無分支,在肘部、前臂和手掌發出肌支,支配除肱橈肌、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以外所有前臂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魚際肌和第1、2蚓狀肌。其皮支管理手掌橈側2/3、橈側三個半指的掌麵以及背麵中、遠節皮膚的感覺。

正中神經損傷多發生於前臂和腕部,損傷後主要出現:①運動障礙,表現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減弱,拇指、示指及中指不能屈,拇指不能做對掌運動;②感覺障礙,表現為皮支分布區感覺障礙,尤以拇、示、中指遠節最為明顯;③手畸形,魚際肌萎縮,手掌變平坦,形成“猿手”。

(3)尺神經(ulnar nerve)發自臂叢內側束,在腋動、靜脈之間出腋窩,沿肱二頭肌內側緣伴肱動脈下行,至臂中份穿內側肌間隔至臂後麵,再下行穿過內上髁後麵的尺神經溝,在此處,其位置表淺。尺神經在前臂尺側腕屈肌深麵伴尺動脈下行,至橈腕關節上方發出尺神經手背支。本幹下行經豌豆骨橈側分為淺支、深支入手掌。

尺神經在前臂發出肌支支配尺側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側半;在手掌發出深支支配小魚際肌、拇收肌、骨間肌及第3、4蚓狀肌。尺神經的皮支在手掌分布於小魚際、尺側一個半指的皮膚;在手背分布於手背尺側1/2、尺側一個半手指及無名指近節的橈側半和中指近節尺側半的皮膚。

肱骨髁上骨折時易損傷尺神經。尺神經受損後主要表現為屈腕力弱,無名指和小指的遠節不能屈;小魚際肌萎縮變平坦,拇指不能內收;骨間肌萎縮,掌骨間出現深溝,各指不能相互靠攏;各掌指關節過伸,第4、5指的指間關節彎曲,形成“爪形手”;手掌、手背內側緣感覺喪失。

(4)橈神經(radial nerve)是後束發出的一條粗大的神經,初在腋動脈的後方,繼而伴肱深動脈向後,在肱三頭肌深麵緊貼橈神經溝向下外行,至肱骨外上髁前方分為淺支和深支。橈神經淺支在肱橈肌深麵伴橈動脈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處轉向手背,分布於手背橈側1/2以及橈側二個半手指近節背麵皮膚。橈神經深支至前臂後麵深、淺層肌之間下降,分數支,其長支可達腕部。

橈神經肌支支配肱三頭肌、肱橈肌和所有前臂後群肌。皮支除上述外,還分布於臂和前臂後麵的皮膚。

肱骨幹骨折易損傷橈神經。損傷後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前臂伸肌癱瘓,不能伸腕、伸指,抬前臂時呈“垂腕征”;感覺障礙以第1、2掌骨間隙背麵的“虎口區”皮膚最為明顯。

(5)腋神經(axillary nerve)發自臂叢後束,伴旋肱後動脈繞肱骨外科頸的後方至三角肌深麵,發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皮支由三角肌後緣穿出,分布於肩部和臂部上1/3外側麵皮膚。

肱骨外科頸骨折,肩關節脫位或腋杖的壓迫都可致腋神經損傷。損傷後主要表現為三角肌癱瘓,肩關節外展幅度變小或不能外展,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倘三角肌發生萎縮,肩部失去圓隆外觀,肩峰突出,形成“方肩”畸形。

(6)胸長神經於鎖骨上方發自臂叢,沿前鋸肌外側麵下降,並支配該肌。損傷此神經可引起前鋸肌癱瘓,表現為“翼狀肩”,上肢上舉困難,不能做梳頭動作。

(7)胸背神經起自後束,沿肩胛骨外側緣伴肩胛下血管下行,分布於背闊肌。乳腺癌根治術清除淋巴結時,注意勿損傷此神經。損傷後不能做“背手”動作。

3.胸神經前支共12對,除第1對大部分加入臂叢,第12對小部分加入腰叢外,其餘皆呈節段性分布。第1~11對走在相應肋間隙中,稱為肋間神經,第12對位於第12肋下方,稱肋下神經。

肋間神經在肋間內、外肌之間,肋間血管的下方,沿各肋溝前行,至腋前線附近發出外側皮支後繼續向前內側走行。上6對肋間神經達胸骨側緣附近淺出皮下,稱前皮支;下5對肋間神經及肋下神經離開肋弓斜向下內,行於腹內斜肌與腹橫肌之間,向前內進入腹直肌鞘,並淺出皮下為前皮支。肋間神經和肋下神經的肌支分布於肋間肌和腹前外側壁諸肌,皮支分布於胸腹壁的皮膚,還發支分布於壁胸膜和相應的壁腹膜。

胸神經前支的皮支在胸、腹壁呈明顯的節段性分布:T2相當於胸骨角平麵;T4相當於乳頭平麵;T6相當於劍突平麵;T8相當於肋弓平麵;T10相當於臍平麵;T12相當於臍和恥骨聯合連線中點平麵。臨床上常以節段分布區的感覺障礙來推斷脊髓損傷的平麵位置。硬膜外麻醉時,也常以上述皮神經分布區來判定麻醉平麵的高低。

4.腰叢(lumber 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位於腰大肌深麵。主要分支為:

(1)髂腹下神經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共幹發自腰叢,再分為平行的兩細支,經腰方肌前麵行向外下至髂脊上方,進入腹橫肌與腹內斜肌之間向前內行。髂腹下神經在髂前上棘內側穿腹內斜肌,至腹外斜肌腱膜深麵走行,達腹股溝淺環上方淺出皮下。肌支支配腹壁諸肌,皮支分布於臀外側區、腹股溝區及下腹部的皮膚。髂腹股溝神經於腹股溝韌帶中點附近進入腹股溝管,並隨精索或子宮圓韌帶出淺環至皮下。肌支分布於腹壁肌,皮支分布於腹股溝部、陰莖根部及陰囊或大陰唇皮膚。

此二神經是行走於腹股溝區的重要神經,在腹股溝疝修補術時,應避免損傷。

(2)生殖股神徑穿腰大肌並在此肌前麵下降,在腹股溝韌帶上方分為兩支,一支進入腹股溝管隨精索入陰囊支配提睾肌,另一支分布於陰囊(或大陰唇)及隱靜脈裂孔附近皮膚。

(3)股外側皮神經自腰大肌外側緣向外下,經腹股溝韌帶深麵入股部,分布於大腿外側麵的皮膚。

(4)股神經(femoral nerve)是腰叢中最大的分支,在腰大肌外側緣和髂肌之間下行,經腹股溝韌帶深麵進入股三角內,位於股動脈外側,分為數支。肌支支配髂肌、恥骨肌、股四頭肌和縫匠肌,皮支分布於股前皮膚,其中最長的皮支稱隱神經,是股神經的終支,伴股動脈入收肌管下行,在膝關節內側淺出皮下後,又伴大隱靜脈沿小腿前內側下行達足內側緣,分布於髕下、小腿前內側和足內緣的皮膚。

股神經損傷後屈髖無力,坐位時不能伸小腿,行走時抬腿困難膝反射消失;股四頭肌萎縮,髕骨突出;大腿前麵、小腿內側麵和足內緣感覺障礙。

(5)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從腰大肌內側緣穿出,沿骨盆側壁向前下行,經閉膜管至大腿內側,分布於大腿內側群肌和大腿內側麵的皮膚。

閉孔神經受損後,大腿不能內收,患腿不能放置健腿上。

5.骶叢(sacral plexus)由第4腰神經前支餘下部與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的腰骶幹及全部骶、尾神經前支組成,位於骶骨及梨狀肌前麵,略呈尖朝外下的三角形,尖端移行為坐骨神經。骶叢除發細小的肌支支配梨狀肌、肛提肌、閉孔內肌、股方肌等外,主要分支有:

(1)臀上神經伴臀上動、靜脈經梨狀肌上孔出骨盆,行於臀中、小肌之間,支配該二肌和闊筋膜張肌。

(2)臀下神經伴臀下動、靜脈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至臀大肌深麵,支配該肌。

(3)陰部神經與陰部內動、靜脈一同出梨狀肌下孔,繞坐骨棘經坐骨小孔入坐骨肛門窩,沿此窩外側壁向前,主要分為三支:①肛神經,分布於肛門外括約肌及肛周皮膚;②會陰神經,分布於會陰諸肌及陰囊或大陰唇皮膚;③陰莖(陰蒂)背神經,與同名動脈伴行,走在陰莖(陰蒂)背側,分布於陰莖(陰蒂)的皮膚及陰莖(蒂)頭等處。做包皮環切術時,需阻滯此神經。

(4)股後皮神經出梨狀肌下孔,至臀大肌下緣淺出,沿股後區下行至膕窩,分布於臀下部、股後區及膕窩的皮膚。

(5)坐骨神經(sciatic nerve)為全身最粗大的神經,經梨狀肌下孔出骨盆,在臀大肌深麵下行,經坐骨結節與股骨大轉子之間降達股後,在股二頭肌深麵下行至膕窩上緣附近分為脛神經和腓總神經。

1)脛神經(tibial nerve)為坐骨神經本幹的延續,沿膕窩中線與膕血管伴行,在小腿比目魚肌深麵伴脛後動脈下行,經內踝後方達足底,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和足底外側神經。前者分布於足底內側群肌及足底內側和內側三個半趾蹠麵皮膚,後者分布於足底肌中間群和外側群及足底外側和外側一個半趾蹠麵皮膚。

脛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小腿後群肌無力,足不能蹠屈,不能上提足跟,內翻力弱,足底皮膚感覺障礙。由於小腿外側群肌過度牽拉,使足呈背屈、外翻位,出現“鉤狀足”或“仰趾足”畸形。

2)腓總神經(common peroneal nerve)沿膕窩外側緣下降,繞腓骨頸外側向前,穿腓骨長肌起始部達小腿前麵,分為2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