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體的形態和位置
垂體(hypophysis)又稱腦垂體,單一器官,位於顱中窩蝶骨體上的垂體窩內,上端借漏鬥與下丘腦相連,前上方與視交叉相鄰。垂體呈色灰紅,橫橢圓形,表麵有被膜包繞。垂體體積很小,重量不足1g,女性略大於男性,妊娠期更明顯。垂體雖小,但它是人體內最複雜的內分泌腺,對人體的生命活動十分重要。
二、垂體的微細結構
垂體表麵包有結締組織被膜,實質由腺垂體和神經垂體兩部分組成。腺垂體分為遠側部、結節部和中間部;神經垂體分為神經部和漏鬥,漏鬥包括漏鬥柄和正中隆起。遠側部又稱垂體前葉,中間部和神經部合稱垂體後葉。
(一)腺垂體
腺細胞排成索條狀或團塊狀,少數圍成小濾泡,細胞間有豐富的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在HE染色標本中,根據細胞對染料的親和性不同,可分為嗜酸性細胞、嗜堿性細胞和嫌色細胞三種。電鏡下,各種腺細胞均具有分泌含氮類激素細胞的結構特征,應用電鏡免疫細胞化學技術還能發現各類腺細胞胞質內顆粒的形態結構、數量及所含激素的性質存在差異,可以此區分各種分泌不同激素的細胞,並命名。
(1)嗜酸性細胞數量較多,約占遠側部腺細胞總數的40%,胞體大,圓形或多邊形,胞質內充滿著粗大的嗜酸性顆粒,根據所分泌激素的不同分為兩種細胞。
①生長激素細胞數量較多,電鏡下可見胞質內含大量電子密度高的分泌顆粒,直徑350~400nm。該細胞分泌生長激素(growth hormone,GH),主要作用是促進肌肉、內髒的生長及多種代謝活動,尤其是刺激骺軟骨生長,促進骨骼增長。在未成年時期如分泌過多,可引起巨人症,分泌過少則可引起侏儒症;成人分泌過多可引起肢端肥大症。
②催乳激素細胞數量較少,男、女均有,但女性較多。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胞質內分泌顆粒的直徑小於200nm;而在妊娠和哺乳期,分泌顆粒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直徑可增大至600nm以上,細胞數量也增多並增大。此細胞分泌催乳激素(prolactin,PRL),能促進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
(2)嗜堿性細胞數量較少,胞體大小不一,呈橢圓形或多邊形,胞質內充滿嗜堿性顆粒,分為三種細胞。
①促甲狀腺激素細胞電鏡下可見胞質邊緣有較小的圓形分泌顆粒,直徑100~150nm。腺細胞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能促進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合成和分泌甲狀腺素。
②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細胞細胞呈多邊形,胞質內的分泌顆粒大,直徑400~550nm。該細胞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促脂素(lipotrophic hormone,LPH),前者促進腎上腺皮質束狀帶細胞分泌糖皮質激素,後者作用於脂肪細胞,產生脂肪酸。
③促性腺激素細胞細胞體積大,呈圓形或橢圓形,胞質內顆粒大小中等,直徑250~400nm。該細胞分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男、女均有,卵泡刺激素在女性促進卵泡發育,在男性則刺激生精小管的支持細胞合成雄激素結合蛋白,以促進精子發生。黃體生成素在女性促進排卵和黃體形成,在男性則刺激睾丸間質細胞分泌雄激素,故又稱間質細胞刺激素(interstitial cell stimulating hormone,ICSH)。
(3)嫌色細胞(chromophobe cell)數量最多,約占遠側部腺細胞總數的50%,細胞體積較小,胞質少,著色淺,細胞境界不清。電鏡下,部分嫌色細胞胞質內含少量分泌顆粒,因此認為可能是脫顆粒的嗜色細胞,或是未分化的貯備細胞,能分化成其他腺細胞。其餘大多數嫌色細胞具有長的分支突起,突起伸入腺細胞之間,彼此相連,構成疏鬆的網架,起支持和營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