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腎上腺(1 / 1)

一、腎上腺的形態和位置

腎上腺(suprarenal gland)左、右各一,左側呈半月形,右側近似三角形,左側比右側略大。腎上腺和腎一起包在腎筋膜內,但它有獨立的被膜,故不會隨腎下垂而下垂。

二、腎上腺的微細結構

腎上腺表麵包有結締組織被膜,少量結締組織伴隨血管和神經伸入腺實質內。實質可分為周圍的皮質和中央的髓質兩部分。皮質來自中胚層,腺細胞具有分泌類固醇激素細胞的結構特點;髓質來自外胚層,腺細胞具有分泌含氮類激素細胞的結構特點。

(一)皮質

皮質(cortex)位於腺實質外周部分,約占腎上腺的80%~90%,由於細胞的形態結構和排列形式的不同,將皮質由外向內分為三個帶,依次為球狀帶、束狀帶和網狀帶。

①被膜;②球狀帶;③束狀帶;④網狀帶;⑤髓質

1.球狀帶(zona glomerulosa)較薄,位於皮質淺層。腺細胞排列成球狀,細胞團之間有竇狀毛細血管。細胞體積較小,呈矮柱狀或多邊形,核小染色深,胞質較少,內含少量脂滴。球狀帶細胞分泌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等,其主要作用是促進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和排出K+。鹽皮質激素的分泌活動受腎素血管緊張素係統的調節。

2.束狀帶(zona fasciculata)位於球狀帶深麵,是皮質中最厚的部分。細胞排列成單行或雙行索條狀,細胞索之間有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細胞體積較大,呈多邊形;胞核圓形,較大,著色淺;胞質內含有大量的脂滴,在常規切片標本中,因脂滴被溶解,故染色淺而呈空泡狀。束狀帶分泌糖皮質激素,如皮質醇和皮質酮等。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蛋白質和脂肪分解並轉化為糖,即所謂的糖異生,並能降低免疫反應及炎症反應。束狀帶細胞的分泌活動受腺垂體細胞分泌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調控。

3.網狀帶(zona reticularis)位於皮質的最內層,較薄。細胞排列成索,細胞索相互吻合成網,網眼內有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細胞體積小,呈多邊形;胞核也小,著色較深;胞質內含較多脂褐素和少量脂滴,因而染色較束狀帶深。網狀帶分泌性激素,以雄激素為主,也有少量雌激素。此外,網狀帶還分泌少量糖皮質激素,故也受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調控。

(二)髓質

髓質(medulla)位於腎上腺的中央,約占腎上腺的10%~20%,主要由排成索條狀或團塊狀的髓質細胞構成,其間有竇狀毛細血管和少量結締組織。髓質細胞體積較大,圓形或多邊形;核圓,著色淺;胞質嗜堿性。若用鉻鹽處理,胞質內可見黃褐色的嗜鉻顆粒,故又稱嗜鉻細胞(chromaffin cell)。

1.腎上腺素細胞約占髓質細胞的80%,含較小的、電子密度中等的腎上腺素顆粒。腎上腺素細胞分泌腎上腺素(adrenaline),腎上腺素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皮膚血管收縮,但使心髒和骨骼肌的血管擴張。

2.去甲腎上腺素細胞約占髓質細胞的20%,含較大的、電子密度高的去甲腎上腺素顆粒。去甲腎上腺素細胞分泌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去甲腎上腺素使血壓升高,心、腦和骨骼肌內的血流加快。

近年來,發現腎上腺髓質細胞還能合成、貯存、釋放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P物質、血管活性多肽(VIP)等。

髓質內還有少量交感神經節細胞,胞體較大,散在分布於髓質內。髓質細胞可與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形成突觸,節前纖維末梢釋放的乙酰膽堿作用於髓質細胞,引起髓質細胞的分泌顆粒釋放腎上腺素或去甲腎上腺素入血。

三、腎上腺的血管分布

腎上腺動脈進入被膜後分支形成小動脈,大部分分支進入皮質,形成竇狀毛細血管網,並與髓質毛細血管通連;少數小動脈穿過皮質直接進入髓質,形成毛細血管。髓質內的小靜脈彙合成一條中央靜脈,經腎上腺門時改名為腎上腺靜脈出腎上腺。因此,腎上腺的血液大部分是先經皮質再到髓質,因而髓質血液內含有較高濃度的皮質激素,其中糖皮質激素能激活嗜鉻細胞內的N甲基轉移酶,此酶能使去甲腎上腺素轉變為腎上腺素,由此可見,腎上腺皮質對髓質細胞的激素生成有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