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轉變的動力中,重要力量的來源有痛苦、啟示、無聊三種。因此,看似絕境中的人和事,往往蘊藏著極大的能量。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40歲的人被醫師告知患了絕症,最多再活三年時間。他為了使自己最後的生命更有意義,便擬出一個三年要做十件事的計劃,包括寫一本書、學一門外語、搞一項發明、辦一個工廠、遊30座名山、看50個城市等,而且立即付諸行動。兩年零八個月之後,10項目標全都完成。可當他再到醫院複診時,卻發現是醫生當時拿錯了病曆,自己根本沒有患病。這是什麼原因呢?請從自我激勵的角度思考以下問題:
1.為什麼痛苦、啟示、無聊有可能成為生活轉變的重要動力之一?
2.以上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你有信心從20歲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嗎?列出規劃清單。
擴展閱讀之一
《其實,不是世界拋棄了我們》
在17世紀初的法國巴黎,一位不幸身患絕症的工程師失魂落魄地走在大街上,耳邊回蕩著醫生的話語:此病隨時可能引發中樞神經係統病變,並導致死亡。
此時,工程師剛滿40歲,正當年富力強,兒子隻有8歲。麵對這樣殘酷的事實,工程師徹底絕望了。為了減輕自己的痛苦,工程師唯一要做的,就是用文字記錄下餘下生命中的每一天。
工程師買來一個精致的日記本,在扉頁工整地寫下"生命苦旅"幾個字。在這本日記裏,工程師記錄自己每天的病症,想對親人訴說的千言萬語,以及自己的感受。這些悲愴的文字載滿了工程師對生活的留戀,對親人的愧疚,對事業的遺憾......
時間過了兩個月,工程師發覺,寫日記並沒有減輕悲傷,反而加劇了自己的痛苦,因為日記中的文字每一天都在提醒他自己經曆著的殘酷事實。工程師覺得世界拋棄了他。
工程師突然回想自己讀大學時曾經有過一個夢想:繪製一個關於王子和公主曆險的童話故事!想到這裏時,工程師撕毀了自己的"死亡日記",拿起畫筆開始童話故事創作。
但是,工程師以前是搞建築設計的,對畫畫並不在行,所以一切都得從零起步。他開始穿梭於圖書館查閱資料,整日整日麵對著一張白紙、一支鉛筆和一塊橡皮......每當沉浸在這種創作狀態時,工程師經常忘記了自己的病痛。
就這樣,他在自己幻想的驚險與愉悅中持續創作了五年,他的童話故事脫稿後得到了出版社的大加讚賞,很快,這本童話集就以《睡美人》為書名向世界出版發行。他就是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童話作家佩洛,此後,佩洛又創作出《小拇指》等一係列風靡世界的童話故事。
當時,法國媒介曾這樣評論:如果一個作家的成就是以公共圖書館收藏他的作品數量來衡量的話,那麼,與同世紀作家相比,佩洛名列前茅。
有記者采訪他的時候,佩洛說:"當年我患上不治之症時,我覺得這個世界拋棄了我,把我從人群中擠了出去;今天雖然仍然時刻麵臨著死亡的威脅,可是我覺得世界沒有拋棄我,因為它至少還給了我這樣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我現在終於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當我們覺得世界拋棄自己的時候,其實是我們首先拋棄了世界。"
擴展閱讀之二
《你是自己的伯樂》
他是一位不幸的少年,因為身材的矮小常常被人忽視。
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舉辦小發明比賽,所在班級推薦的名單中沒有他。於是他找到老師表示願意參加比賽,老師盡管有些懷疑,仍答應了他。幾天後,他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無塵電動黑板擦,不僅在學校獲了獎,還在市裏獲得一等獎。
上中學的時候,他的身高隻有一米多一點。有一次,電視台、省教育廳,省科協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經過長時間思考後,他給電視台打去電話,"擅自"決定代表自己的學校報名參賽。結果他設計的電動車防滑帶獲得此次大賽的一等獎,也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2003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增進各國文化交流,決定舉辦一次"全球青少年文化論壇",在全球每個國家選擇一名14歲以上的青少年赴巴塞羅那參加活動。這一次,他又主動報了名並入選。全國共有120名青少年入選,從中隻能挑選一人。組織者把120人分為12個小組,每組選一名代表上台演講。不幸的是,他沒有被小組推選上。他找到主持人,希望能得到一次演講機會。主持人和評委溝通以後,終於答應讓他上台試一試。2004年3月,他接到了聯合國的正式邀請,5月12日,身高隻有12米的他,作為中國唯一的一名代表站在了國際論壇上,他的演講贏得了場內持續熱烈的掌聲。2004年12月,法國著名兒童動畫片製作中心專程趕到中國,為他拍攝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