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爾·卡丹因創新而惹惱同行,甚至一度被逐出巴黎時裝協會--辛迪加。然而他的服裝設計並未因此而窒息,反而加速地發展。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末皮爾·卡丹推出一套女式秋季服裝,以其式樣新、料子柔、做工精而成為時髦女郎和年輕太太的搶手貨,一時轟動了巴黎,從而奠定了皮爾·卡丹在服裝業的地位。後來,在品牌的運作,公司的管理上,皮爾·卡丹均以獨到的思維視覺,創造出一個個"不可能",從而創建了他風靡全球的"時尚帝國"。
我們分享一下皮爾·卡丹先生在中國的創業之路中逆向思維運用的智慧:
早在1979年皮爾·卡丹先生通過宋懷桂女士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第一次僅限於專業人士參加的服裝表演,後來,1981年在北京飯店舉辦了首次麵對普通觀眾的服裝展示,從而在中國開創了服裝表演的先河,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留下了他光輝的名字。
1983年,皮爾·卡丹先生投資數百萬美元在北京開辦了巴黎馬克西姆餐廳,把一個具有百年曆史的豪華西餐廳"克隆"到北京。當時西方世界的媒體普遍認為皮爾·卡丹先生準是瘋了,因為在月收入隻有幾十塊人民幣的國家,辦高檔西餐廳無異於商業上的自殺。皮爾·卡丹先生的信念是要把法國餐飲文化介紹到中國,開辦一個社交沙龍,商業盈利並不是最重要的,至少開始時不是。中國人卻以極大的好奇和友善歡迎同樣來自意大利的、20世紀的馬可·波羅。皮爾·卡丹的名字在中國變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據當時調查,皮爾·卡丹是最為人知的法國人之一,聲望遠在法國總統之上。
1985年皮爾·卡丹先生在北京可容納一萬觀眾的工人體育館和上海文化宮舉行了服裝表演,被媒體傳為美談。同年,他又出資請了12名中國著名模特到巴黎表演,造成極大的轟動效應,歐洲和法國8個最大的媒體都以頭版報道了這條消息。他在中國最困難的時候,仍堅持相信中國的前途。
令人難以忘懷的是1990年,在國際形勢不利於中國時,皮爾·卡丹先生仍在亞運會期間在故宮太廟前舉行大型服裝表演,創造了又一個第一的紀錄。皮爾·卡丹先生說過:"作為一個法國人,我不能認為我比中國人更了解中國。我相信中國人的智慧,我對中國的未來充滿信心。"
至此,皮爾·卡丹品牌正式進入中國。
對於皮爾·卡丹的發跡曆程,拿破侖·希爾概括得特別好:"即經營需要創新,經營離不開創新,管理也需要創新。"
案例分析:邵逸夫先生的傳奇人生
最初接觸到邵逸夫先生的名字是在四川大學的"逸夫樓",後來,逐漸在很多大學都看到以邵逸夫先生名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這次的"汶川大地震"捐款活動中,第一時間就看到邵逸夫先生捐助的一億港幣。
於是,懷著崇敬、感恩的心,筆者查閱了邵逸夫先生的背景和創業資料。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原名邵仁楞,籍貫浙江寧波鎮海,出生於上海。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辦人之一,香港著名的電影製作者。
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麵分享一下邵逸夫先生的成就:
東方娛樂教父。1958年3月宣布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從早期的《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的《獨臂刀》,再到20世紀70年代的《刺馬》、《愛奴》都叫好、叫座,他使得香港電影成為"東方好萊塢",邵逸夫被稱為香港電影黃金時期的領軍人物。
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製,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淩波、李翰祥、張徹......無一不出自"邵氏"門下。
1967年邵逸夫創建了TVB,並於1971年開設了這個被譽為"港星搖籃"的訓練班,香港演藝圈的"黃金一代"基本上都出自這個訓練班,如周潤發、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等頂尖巨星乃至大導演杜琪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