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忌妒之花在你心底生長,你要不顧一切地鏟除它。
我國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吳國大將周瑜的形象深入人心。周瑜年輕有為,有雄才大略。孫策臨終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周瑜,外事不決問張昭。”可見他在吳國的地位。可在中,這位大將卻因為忌妒諸葛亮的才智,導致了最後的悲劇。
周瑜幾次想謀害諸葛亮,卻被諸葛亮用才智化解。每一次失敗,都加深了周瑜對諸葛亮的忌妒。諸葛亮通過借荊州、幫助劉備娶孫夫人、識破周瑜奪取荊州的計謀,“三氣周瑜”,導致周瑜毒瘡發作而亡。這位本該成為吳國支柱的才俊死前長歎:“既生瑜,何生亮!”
“既生瑜,何生亮。”盡管正史中的周瑜與中的形象截然不同,既沒有忌妒諸葛亮,也沒有說過這句話,但中的故事仍然可以給我們以啟迪。假設周瑜不因盲目忌妒屢次針對諸葛亮,而是把目光放長遠,把精力放在增強吳國國力,不但孫劉聯盟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和平,齊心對抗曹操,他本人也不致毒發身亡,英年早逝。一位有如此才華的大將因忌妒之心而失去性命,臨死前還在哀歎自己不能贏過對手,真讓人無奈,也讓人警醒。
同樣是忌妒,戰國時期也有一個著名的故事。龐涓和孫臏一同跟鬼穀子學習兵法,後來,在魏國做大將軍的龐涓忌妒孫臏的才能,將孫臏騙到魏國陷害孫臏,使孫臏被挖去膝蓋骨成為廢人。後來孫臏逃出魏國去了齊國,在馬陵之戰大敗龐涓。龐涓羞愧自殺。龐涓整日擔心孫臏的才華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一定要除掉孫臏,最後不隻孫臏受到了傷害,自己也落得兵敗自刎的下場,可見忌妒害人害己,古往今來,不知多少人因它而走上不歸路。
忌妒是吞噬人心的魔鬼,能夠扭曲一個人的心態,讓善良的人變得陰險,讓理智的人變得盲目,讓開朗的人變得陰鬱……忌妒像毒芽一樣,一旦生根就很難拔除。而人在忌妒的支配下,不但令自己坐立不安,眼睛隻盯著忌妒的對象,滿腦子都是自己與對方的差距,還容易做出傷害他人的事,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損失。
林潔是個心理醫生,在一所高校做心理輔導工作。這天她的姐姐突然告訴她,外甥女小西最近學習狀態不對。晚上,林潔去了姐姐家,和小西進行了一番長談。
最近,正在讀高二的小西成績直線下降,以前總能排到班裏前十名,前天的考試隻考到第三十名。小西說她每天上學都非常緊張,因為她的好朋友小錦門門功課都很優秀,每次都排在班上前三名,做數學題總是比別人快上一拍,為人又很刻苦。小西每天回家後都會想小錦在做什麼,小錦每天學習到幾點鍾,久而久之,弄得自己心煩意亂,根本無法複習功課。
林潔安慰小西說:“小錦和你是好朋友,好朋友有了成績,你不應該開心一點嗎?小錦和你做好朋友,不也證明你也是個優秀的女孩子嗎?有小錦這麼聰明的朋友,有什麼疑問都可以讓她幫助你,不是會更快地提高成績嗎?”
經過林潔的開導,小西冷靜下來,很快恢複了平和的心態。一個月以後的月考中,小西的成績雖然還是沒有小錦高,但她一下子從第三十名考到第九名,讓老師同學們大吃一驚。
不論孩童還是老人,每個人都有忌妒之心,忌妒來源於人與人之間現實的差距,也來源於一個人不健康的心態。小西因為忌妒自己的好朋友,分散了精力,成績嚴重下滑。經過林潔的心理開導,小西重新找回了對自己、對朋友的定位,也重新找回了生活的重心。
哲人說:“忌妒就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現實生活中,看似比我們優越的人比比皆是,我們可能會忌妒他人的美貌,他人的成績,他人的幸福家庭……因為自己沒能擁有,或者擁有的東西不能使自己滿意,隻好去忌妒別人。
其實,每個人都不那麼如意,一方麵優秀,另一方麵就會缺失。一個聾人對鄰居說:“我真忌妒你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鄰居是個盲人,他說:“是啊,我也忌妒你能看到這麼多東西。”當你忌妒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正暗暗羨慕你,明白這一點,你還有什麼不平衡?
忌妒根植在人們的內心世界,有人願意將這種感情轉化為羨慕或敬佩,有人則任由它發展為敵視與不平。人一旦被忌妒蒙蔽雙眼,就會忽視現實,一味沉浸在攀比的情緒中。與其忌妒別人的擁有,不如先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原因。忌妒是對他人優越性的敵意,那麼他人為什麼會比自己優越?自己究竟差在什麼地方?隻要掌握好忌妒的限度,忌妒也可以成為一個成功的契機。當你麵對一個優秀的人,不可遏製地心生忌妒,不妨把這種忌妒之情化為前進的動力,以那個人為目標,催促自己前進。要相信他人能做到的事,你也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