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給憂鬱心畫張笑臉(1 / 1)

人生總是悲喜交加,苦樂參半,你要笑臉相迎。

布蘭達是巴黎話劇團的知名喜劇演員,在十幾歲的時候,他就能將莫裏哀的著名喜劇表演得出神入化,令觀眾捧腹大笑。在日常生活中,他同樣是一個幽默開朗的人。

記者參觀他的房間時發現,布蘭達的盥洗鏡旁放了一張與鏡子等大的照片,照片上的布蘭達一臉鬱悶。布蘭達說:“每天起床我都會先看一眼這張照片,告訴自己‘沒有人願意欣賞你抑鬱的臉’。再照鏡子的時候,我會努力讓自己的表情開朗、朝氣,這樣別人才能知道我是個快樂的人,而不是倒黴蛋。”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多數人的人生是一部正劇,悲喜交加,苦辣參半;部分人的人生是一幕悲劇,作繭自縛,慘淡收場;隻有極少數人將自己當作喜劇,他們很少會悲觀絕望,總是願意相信未來,相信幸福是人生的本質。即使生活平淡,他們也會用笑臉來裝點,愉悅自己,鼓勵他人。就像故事中的喜劇演員布蘭達,每天都對自己說:“沒有人願意欣賞你抑鬱的臉。”的確,一張麵帶微笑的臉,比一張寫滿失落、不滿、悲觀的臉更有吸引力。

抑鬱是常有的情緒,人們常常因為某些原因心灰意懶,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一旦嚴重還會發展為抑鬱症,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調節。抑鬱的人容易食欲不振,睡眠質量減退,思考事情時難以集中精力,缺乏行動力和自我調節能力,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染上抑鬱症,就像心靈綁住了鏈條,做什麼事都覺得有壓力。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很多疾病都與人的心情狀態有密切關係。當一個人長期處於情緒低落狀態、生活在抑鬱的情緒中,很容易生病,小病成大病。這就是為什麼當醫生發現一個病人的病情很嚴重,寧願選擇對病人本人部分隱瞞,隻為病人有一個輕鬆的心態,有利於病情的控製。醫生明白心情雖然不能決定病情的好壞,卻有很大的暗示作用,有時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張傑是上海一家IT公司的優秀銷售員,最近剛剛辭掉工作,他說他需要一段時間仔細思考自己的人生。

對於張傑來說,每天早出晚歸的生活讓他喘不過氣。他每天在車站和車站之間奔波,不斷對客戶施展三寸不爛之舌,思考對手公司的策略,簽下合同,剛鬆一口氣,又要忙下一個單子。女朋友抱怨他隻顧工作,他隻能低聲下氣地道歉。而今他的事業有了起色,不少公司都對他伸出橄欖枝,獵頭們爭相給他打電話,他卻被日複一日的瑣事弄得低迷不振。

畢業的時候,張傑認為憑借自己優秀的能力,一定會有一番輝煌成就。三年後的今天,張傑第一次認為自己應該重新規劃人生。他想生活在更充實的氛圍中,而不是睜開眼就麵對一連串的煩惱。

大仲馬說,人生就是由煩惱組成的一串念珠。像張傑一樣,現代人經常為生活中的瑣事煩惱。佛家規定念珠有108顆,人生的煩惱遠比108顆念珠要多得多,人們數一遍,還要數第二遍,第三遍,難怪像張傑這樣的人會陷入憂愁。他們認為人生隻有煩惱,為生活煩惱、為事業煩惱、為戀愛煩惱……他們看到了念珠數目繁多,卻沒看到這些珠子能夠被心誌磨礪得圓潤光滑,很容易就在眼前、手間溜過。

抑鬱還有另一個說法:“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喜歡為難自己的人總有辦法把生活想複雜,把困難擴大,把失望加深,這種負麵的心理暗示會讓一個人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也會影響他周圍的人,讓其他人也跟著厭煩,跟著糾結,甚至跟著絕望。人們常說:“那個人整天拉著臉,像誰欠了他幾百萬。”抑鬱的人像個債權人,好像全世界都欠了他。而對於周圍的人來說,他們並不喜歡身邊有個債主,他們更希望身邊有個滿臉微笑的人,讓他們能夠放鬆,不必整天小心翼翼,害怕產生矛盾。

舍棄抑鬱看似困難,其實所有的抑鬱都因為“想不開”,抑鬱的人讓思維鑽進牛角尖,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不去想事情可能很簡單,失望裏也有希望。他們不會努力發掘事情積極的一麵,當然也就看不到解決的可能。有時候他們甚至會把正常的事看作煩惱的來源。比如,當大家都在為工作奔波時,抑鬱的人認為工作是種壓迫,限製了自己的才能,掠奪了自己的勞動力。當他們苦苦思索如何擺脫這種壓迫時,那些積極努力的人已經升職加薪,把工作變成了事業。由此看來,抑鬱百無一用。

一位社會學家對長壽問題進行調查,發現性格是否開朗與壽命長短有直接關係。調查結果顯示,長壽老人中80%以上性格樂觀,很少有孤僻者。的確,在公園裏看到的那些長壽老人,養鳥釣魚,喝茶下棋,練氣功,排舞蹈,每個人都有張怡然自得的笑臉。他們的人生也許並不順心,但他們懂得,比起一個人坐在昏暗的屋子裏發愁,盡情享受有限的生命才是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