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看透,就圓滿(1 / 1)

曆經世事滄桑,就要看開、看透。

一位禪師路過一座山,看到一位農夫正在地裏睡得酣暢,身邊一頭瘦牛悠然地嚼著草。禪師剛好也要歇腳,就在樹下打起了盹。他醒來時剛巧農夫也醒著,兩個聊了起來。

農夫說到最近官府修了條官道,村裏的人都把鋤頭換成遠行的驢子,從山裏運出礦石等物出去賣,換回來綾羅綢緞,很多人如今不再種田,住上了大房子。禪師問:“既然如此,你為什麼不這樣做,反而在這裏耕田?”

“你說,他們趕著驢子,風雨兼程走山道、去城裏,是為了什麼?”

“當然是為了能夠悠閑自在地生活。”禪師回答。

“那麼,我現在的生活難道不悠閑嗎?”農夫說著,再次睡了過去。禪師恭肅地雙手合十行禮,說:“今日才見真智者,請受貧僧一拜。”

農夫一輩子耕種土地,看到了發財的機會也不願去擁有。因為他知道,所有的追求不過是為了一份安樂的生活,隻要心中安泰,臥在地頭睡覺,與躺在豪華的房子裏並無區別。禪師所敬佩的,正是這種看透世事的心胸。比起那些為了金錢蠅營狗苟的人,這位酣然入睡的農夫實在是個高明的智者,他省略了多少周折,直接抵達了心安之處。

經曆滄桑之後,最重要的是什麼?看透。看透人世的紛繁,看透人與人的冗雜,看透追求背後的目的,看透每雙眼睛後麵有一顆怎樣的心。我們常常說那些老人見識多,看別人幾眼,就能把這個人的個性、缺點說得十足,就是因為他們看得多了,知道某一種眼神代表的是什麼企圖、某一種行為反映的是什麼習慣、每一句話背後又有什麼樣的含義。滄桑給人的最大禮物,恐怕就是這種“看透的智慧”。

看透別人固然重要,看透自己更為可貴。人生一開始都在做加法,給自己附加各種能力與頭銜,就像把一個空屋子裏放滿各種各樣的家具、花卉、擺設,以為這就是成功。看透的人卻開始做減法,他們把屋子裏的東西能送人就送人,能丟掉就丟掉,最後剩下那些最重要的,看上去清爽開闊。這時候他們的心靈也變得清明一片,很少有煩惱能去打擾他們。

還有,看透並不意味著虛無,不是說房子先塞滿東西,又減少東西,就是做無用功,就是徒勞,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做。看透的人從不否認自己的努力,也不認為那些事沒有意義,他們仍舊會鼓勵年輕人去填滿自己的屋子。他們的看透,是在長久的感受和琢磨中,看到了自己不需要的部分,看到了太多附加物隻是負擔,然後有選擇性地開始舍棄。但這不代表那些東西不好,也不代表他曾經的追求是錯的。世易時移,僅此而已。

一艘輪船從舊金山開往倫敦,海上突來的大風暴讓輪船顛簸搖晃,似乎馬上就有沉船的危險。驚慌的人群中,一位高齡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提醒人們照顧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們害怕。大約過了一個小時,風暴才平息,輪船終於恢複了平穩。死裏逃生的人們舒了一口氣,他們發現老太太自始至終神色如常,不禁佩服她臨危不亂的能力。

老太太笑著說:“我隻是一個沒上過學的普通村婦,哪裏有什麼能力。隻是,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前年已經去世,一個住在倫敦,我正要去倫敦找她。如果輪船失事,我不過是去了大女兒那裏,又有什麼不一樣?”這番看透生死的言語,讓在座的乘客肅然起敬。

看透的最高境界,恐怕就是看透生與死之間的距離。生是憂患,死是最後的滄桑,生死之間,相距不過一秒。這短短的時間,多少人留戀,又有多少人釋然。即將沉沒的船上,老太太看到的不過是家常一樣的事實:我要和一個女兒團聚,也許是天堂的那個,也許是倫敦的那個,不論如何,都是值得慶賀的團聚。

看透生死的人,麵對死亡的時候,想到的不是遺憾,而是圓滿。他們的一生固然不是十全十美的,甚至可能有許多莫大的遺憾,但是,在死亡來臨時,他們更願意想著那些讓他們覺得幸福的事,想著他們得到過什麼。有智慧的人不必等到死亡來臨才“大徹大悟”,他們早就知曉了自身的一切,隨時能夠應對命運的改變。

人的心就像是一麵鏡子,有智慧的人會時時擦拭鏡麵,讓心靈完整地照出自己的優點缺點,厭惡喜好;而那些忙忙碌碌卻不知自己為何忙碌的人,他們的心上落滿灰塵,或者發生扭曲,看到的總是不完整的自己。或者誇大,或者縮小,換言之,他們看到的並不是真實的自己。隻有曆盡滄桑的人,才能吹開鏡子上的浮塵,看到最真實的自己,盡管他們可能已經蒼老,也可能遭遇諸多坎坷,但在想開的那一刻,他們懂得了什麼是自我,什麼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