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台天台(1 / 2)

蜀中多山,臨邛一地有山名曰天台,古語雲:“天台天台,登天之台”,蓋感歎於其險峻山勢,其勢高峻如台,矗然上聳,山背夾門關,乃軍事咽喉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鳥瞰天台全貌,山巒起伏,丹崖壁立,巨石嶙峋,林木繁茂,一條金龍河逶迤山間,山中遍布流泉飛瀑,疊溪長灘,五彩淺池,碧水深潭,確乎名山勝水,佳境疊現。

天台山因其風光絢麗旖旎,自古以來輒為宗教名山。遠古時候,天台山為邛人生息之地;到漢代始有道家來天台相山掘洞,築壇祭神;至南北朝時期,西域僧人普達舍耶雲遊至此發現這塊風水寶地,便駐留下來,創建了天台佛寺;隋唐時期,宗教蔓延,初唐時火井縣令袁天罡尊崇道教,因而有唐一代天台山以道家勢力為大;兩宋時期,天台山道、佛並存,兩家爭山奪林,各營院園,道觀佛寺多達百餘處,形成龐大的宗教山城,氣象非凡,宗教勢力泛濫,各派矛盾百出,於是出現了州通判、推官駐山主政之事。

佛、道二教並處一山,因教宗不同,崇祀各異,相互之間時有詆毀,兩家在天台山上不斷發生著衝突,此消彼長,為爭山占地,自立正宗,常大動幹戈,廝殺不休,曆代官府衙門無法了事,由此在天台山上造成佛道兩家長期對峙的局麵。

北宋徽宗時,道教貴為國教,各地紛紛乘勢興道,邛州本是道家發源地,天台道派更極盛一時,道眾達數萬人。但隨著偏安的南宋王朝無力扶持道教,佛學與儒家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博大的虛無,宏麗的辯詞特色,把道家逼到了逆境。天台山九九八十一峰,其時五十二峰有佛家寺院,香火旺盛,道家卻遠遠不及,止道觀十餘座。

這些道觀之中,崇真觀是天台山道派的根基。天台道派本為五代時一雲遊道人所創,此人名叫張遠霄,眉州人士,年少時學道,初為人瘋癲不已,有一天遇到一位老人,手持一張竹弓、幾枚鐵彈,賣與他要價三百千,對他道:“吾彈能辟疫病,當寶而用之”。他相信老人的話並要買下,老人又傳給他度世之法,這時張遠霄才注意老人眼裏有重瞳。多年以後,張遠霄路過白鶴山,峰上有一座四目仙翁的石像,有人對他道:“這是你的師父啊!難道你不記得竹弓、鐵彈了嗎?”張猛然大悟,遂證仙道。張遠霄得道後,在臨邛天慶觀開壇講經授法,自謂“玉帝侄兒”。他還經常向天射鐵彈丸,人們問他射什麼,他回答:“打天上的孤辰寡宿罷了。”傳說他擅長空手彈丸絕技,以那些作亂世間的妖魔鬼怪為目標,百發百中,以庇佑百姓多子多福,老百姓稱頌其為“挾仙”,所信者遂眾。臨邛境內天台山風景獨秀,更有道家所膜拜的仙鶴棲息於此,張挾仙為圖得清淨,將原先所在的天慶觀遷至天台,另名“崇真觀”,率弟子一心奉道。

南宋淳熙年間,天台道派借口修繕崇真觀,其旁部分違章佛殿應予以拆除,佛門哪肯依就,於是兩方大打出手。青城山道派亦派人襄助,一時殺機四伏。適時,大詩人陸遊作客邛州。

在南宋時期,北方廣大人民在異族侵略的鐵蹄下痛苦不堪,而庸懦的統治者卻偏安江南,過著苟且卻又奢逸的生活。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緊係著每一個有識之士的心,陸遊以他悲壯激昂的詩詞,唱出了愛國禦侮的時代精神,可是這樣抗敵複國的主張得不到朝廷認同,卻招到當權者的厭惡排斥。

陸遊屢次上書自薦,最後才得到一個夔州通判的官職,任滿後,他受川陝巡撫使之邀在幕中處理軍務。改換戎裝,馳騁在漢中廣袤大地,鐵馬秋風,豪雄飛縱的軍營生活,使詩人的懷抱為之舒展,寫出了很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

淳熙二年,陸遊的朋友、另一位大詩人範成大鎮蜀,陸遊被請到他帥府中去任參議,豪放不羈的作為,又引起周圍同僚的譏議和不滿,說他“不拘禮法,倚酒頹放”。詩人索性自號“放翁”。

於是他以詩酒娛心,以山水縱目,四處遊蕩。

四年,陸放翁受邛州州守宇文紹奕邀請到臨邛一遊。憑吊了文君井,遊覽了白鶴山、竹溪湖等地之後,在送別宴席上,陸遊含蓄表達了“長作臨邛客”的意思,主人十分高興,便委以推官之職。此職實為閑職,可自由遊曆,陸遊就代表官府去天台審理這樁道佛訟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