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行俠招禍(1 / 2)

元代時,元統治者對道教十分尊崇,當成吉思汗還在率軍西征時,就迫不及待地遣使臣前去登州宣召當時的全真教掌門長春真人邱處機。邱處機接到成吉思汗的召命後,萬裏跋涉,率領弟子赴召覲見,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為其統一天下獻策,從而受到殊寵,為全真道在元代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滅南宋以後,元朝廷的重點轉為爭取和利用南宋統治區內最有影響的天師道。這種前後重點的不同,是從建立和鞏固其統治出發的,而道教在元代統治者的崇奉下也順勢獲得很大發展。在元統一全國之後,其他力量較為薄弱的各派道教則逐漸分別與天師道和全真道相融合,符籙各派融入天師道之後統稱為正一派,從而形成正一道與全真道兩大派別,在明以後繼續流傳。

明代道教可劃分為前後兩段,即以明世宗為界。世宗之前,道教尚能得到統治者扶持,在上層社會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在明世宗時受到尊崇,道教主要是正一道曾一度興盛。世宗之後,道教與統治者的關係日漸疏遠,社會地位下沉,加之自身不能作調適更新等原因,道教在組織規模、教理教義等方麵走向衰微。

明末崇禎時,在偏遠的川西邛州,天台山仍是香火興盛,附近農戶兩丁便有其一上山出家,而當時,天台道派作為正一道的一支脈卻已逐漸衰落。因連年戰亂和道教清修之難,佛教普渡眾生的口號更能使得民眾信服,道教因此沒落,成為明日黃花,而佛教卻在天台日益繁華起來,宮觀被拆,修成了規模宏大的寺院,石刻塔台林立。這一切乃是官房衙門所為,官房見民眾大都轉信佛教,便順水推舟,將原屬道家的地盤判給佛門所有。道教弟子雖憤憤不平,但迫於官房壓力,隻得作罷。

崇禎年間,有邛州富商黃德元篤信道教,將其年幼的小兒子送到天台山崇真觀,隨張大楷張真人學道,如今已十載。當年才滿六歲的黃小緗被送到崇真觀學道,張真人見這小孩長得眉目清秀,伶牙俐齒,甚是喜愛,當即破例收其為徒,作為關門弟子。

而今道教衰敗,宮觀破舊,隻剩崇真觀一座孤立。教中弟子已不足五百人,新入教的弟子大多改易門戶。但張真人仍未動搖振興道派,弘揚道法的信念。

此時的天台佛門已非清淨之地,尤其是華嚴寺倚勢專扈,毫無清規戒律可言。主持方丈悟通和尚率弟子強征民眾香火錢,欺壓弱小,胡作非為,儼然一副山大王的派頭。但迫於其勢可遮天,人們敢怒不敢言。該寺僧眾又對道教弟子欺淩侮辱,抓住後便強行剃度,逼其入佛門。近年來勢力得到空前膨脹,成為天台佛家之首。

這種情形下,道家弟子出門辦事隻得裝扮成當地農戶或樵夫,掩人耳目。幸得黃老爺扶持,天台道派才得以維持,張真人因此更對小緗十分寵愛,時常將他帶在身邊。

山巒之上,一座高大雄偉的道觀坐落其中,繁茂綠蔭掩映,規模十分氣派。道觀屋頂上雜草叢生,偶有鳥雀棲息,門外兩旁古鬆夾道,門口匾額上橫書“崇真觀”三字,是南宋著名學者魏了翁所題,卻略顯破舊。道觀內與一般道家設施稍有不同,別的道觀正殿上大多供奉的是三清,而崇真觀供奉的卻是張遠霄張天師,名曰“紫清殿”。原來傳說張挾仙乃是玉帝侄兒,所以天台道教便以他為尊。

張仙高大的神像端坐在正殿之中,下方人們在上香叩拜,大殿內香火嫋繞,信眾絡繹不絕,臉上滿是虔誠與希冀。

崇真觀很大,外麵喧鬧,遠遠朝裏走去,卻清淨異常。有一位老道長正在內堂打坐清修,隻見他長得仙風道骨,著藍灰金線道袍,須發皆已銀白發亮,卻紅光滿麵,精神矍鑠,氣息平和,如絲如縷,可見內功深厚,此人便是張大楷張真人。

“師祖,師祖,不好啦!”一少年道徒急匆匆跑入紫清殿中,左臂似受重創,血流不止。受傷的道徒淒楚地喊道:“快、快去,龐師叔他、他出事了!”觀內弟子從各處聞聲而至。張真人內功深厚,耳力過人,他如疾風一般快步走出內堂來到大殿,上前替那徒兒點穴止血,關切地問道:“快說,你龐師叔出什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