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黃小緗便收拾好行囊,一人怏怏地來到伏牛岩,開始了苦心修煉的日子。
伏牛岩在天台最高峰玉霄峰上,是座山石險峻的山崖,順山勢隆起,狀若青牛,牛頭上兩眼清泉,碧水輕漾。遠望山中,見雲氣繚繞,隻因地勢奇峻險怪,所以人跡罕至,但環顧群峰,俯瞰山下,覺得此處是一個世外福地。
這的確是如仙境一般的福地,百十隻仙鶴棲息於此。仙鶴又被稱作丹頂鶴,是一種絕美的鳥兒,它有著尖而長的喙,細長的脖頸,極有張力的兩條細腿,體態優美,舉止端莊,抬頭昂立時,幾乎與人齊高。它能在河澤間跨躍自如,扇動那對碩大的翅膀翩翩起舞,舞姿瀟灑飄逸;它可以飛入碧空,在清澈的氣流中,像一朵朵祥雲悠然飄過。它豔紅的頭頂,漆黑的頸項和翅尖與全身雪羽對比鮮明而渾然天成,讓人不得不歎服於造物主的奇妙功力。
有著神奇體態狀貌的仙鶴引人注目,這種有著獨特美的鳥兒也同樣吸引黃小緗,他從未有這樣長時間與它們獨處的機會,但十多年前,他幾乎是第一次看到,就喜歡上了這種鳥。
伏牛岩是天台道派的禁地,隻一座巍巍吊橋與對麵山峰相連,平日裏是不許人輕易涉足的,伏牛岩所在的玉霄峰地勢極高,因而走獸也行蹤寥寥,這是一個悠然寂靜之地。
黃小緗記得幼學童蒙時,師傅在內堂院中教他誦讀《詩經》,讀到《小雅》中的《鶴鳴》篇:“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穀。……”這時恰好有一隻仙鶴從碧空中翱翔而過。
詩中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句,乃是名句。張真人教導他道:“程子曰‘玉之溫潤,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厲,天下之至惡也。然兩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後玉之為器,得以成焉。猶君子之與小人處也,橫逆侵加,然後修省畏避,動心忍性,增益其義理道德也。’緗兒,你可要記著先賢的教誨啊,任何時候麵對任何人都不要膽怯,你生性良善,將來免不了吃盡苦頭。”又用手撫著小緗的頭,若有所思地望著遠處的山峰,千峰萬仞,雲霧繚繞。
這一切黃小緗仍曆曆在目。自己在天台山了修煉了十年,但還是一事無成,黃小緗開始的幾天過得心情並不好,老是自怨自艾,練功也沒有大的進展。
慶幸的是師侄們還能經常在輪流送飯時還和他聊上一陣,聊些鎮上的新鮮事,周勇有機會也會上來看看他,沏上他最愛喝的茉莉花茶,同他談論時局的變化。
現如今國事變亂,蜀中也不太平。四川自古本富庶之地,民風奢侈,又貪亂樂禍。明朝末年,這時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兩極分化愈加嚴重,崇禎年間尤其為甚,世風日變,富人廣廈萬間,窮人貧無立錐,富人衣食住行越來越追求奢華,無所不用其極,窮人或甘於貧賤,或群起為盜。
黃小緗明白,要在亂世之中立足,需要有一番真本領,自己隻有修煉有成,練會真本領,才能為今後的人生做好充分的準備。他天資聰穎,有過目不忘的本領,悟性又高,但自古習武之人想要取得驚世的成就,還須下一番苦工夫。
天台道派修煉的是道教初創時期的內功心法,入門不易,需要通讀道家的各種本源的典籍,才能對所學的心法融會貫通。內功有成後,威力巨大,功力類似於邪派武功,但天台道派的內功心法怪異難解,修煉極難有成,功成者百有三人,這也是天台山上道派日漸式微的原因之一。
在伏牛岩上練功的日子,黃小緗覺得自己是孤獨的,但卻並不寂寞。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孤獨是一種飽滿的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