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岩頂苦練(2 / 2)

好似在極高的山崗登臨後,抖落衣服的仆仆風塵;沿漫漫長河跋涉中,洗去雙腳的汙濁汗漬,沒有煩瑣俗事的紛擾,自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岡,濯足萬裏流”的感覺,這是行走的力量,這也是一種孤獨的飽滿,是一種自由放任的人生姿態。心靈的自由是人類真正的自由,剝離於肉體之外,不受外物所役。

人隻有在極大的自由下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潛力!黃小緗感覺前一個月的苦練成果就能趕上自己渾渾噩噩三年所取得的進步。前些年真是荒廢了,沒有好好利用時間來修煉。他想起一位教識字的胡先生對自己的教誨:“不做無益事,一日當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現在看來真是太有道理了。

天台道派獨特的運氣吐納之法小緗已經練的收放自如。內功心法的修煉是練功的根基,吐納屬內功中的煉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即肺呼吸,內呼吸是指體內血肉的氣體交換。內功的呼吸,主要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古人所形容的“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進而對內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吐納練習均為入門者修煉的根本,當吐納練息達到高層次時,則無息可調,那時呼吸微微,忽然遽斷,進入胎息境界。

新生嬰兒,最會吐納。嬰兒出生,是憋了一口氣分娩出來。所以,新生嬰兒,必定哭出這口濁氣。嬰孩受了委屈,腹中一有濁氣必定哭出來。但大人失去這種天真,大人以哭為恥辱,大人腹中有濁氣多歎氣、發怒、乃至癲狂。後世氣功,多是太過有為,不如學嬰兒,嬰兒不知氣功而真氣長存。

氣功修煉的最初目標是為返璞歸真,達到胎息狀態,如同新生兒能在池中閉氣潛水一般,身心都能自在遨遊。這樣內功修行才猶如破土春筍,有了衝天之勢。以後的內功修煉就皆以此為根基,如畫師最初學畫時的塗鴉,練好基礎精於描摹自然胸有成竹,以後任何形態的竹子都能工筆畫出。

練武之人皆知,練好內功的同時也要練好武功套路,內外兼修才能學有所成。天台道派有套超凡的白鶴拳功夫,是前輩先人模仿仙鶴的步態舞姿而創立。白鶴拳注重兩臂彈抖之勁,出手掌法如弓發箭,實進虛退,借勢使力,拳法以節力、指力為主,是一種“似剛非剛,似柔非柔”的拳法。以鶴為形,再融入道術,使動拳法時如仙鶴般昂首振翩,舞腳弄翼,奔逸絕塵,姿態曼妙。

小緗在使這套拳法時,興致所至,常融入鶴群當中。仙鶴們起初還很驚懼,但久而久之,習以|為常了,與他成了好夥伴。小緗打拳到高興時,不再拘泥於一招一式,招式都是自主發揮,與仙鶴們嬉戲玩耍,打成一片。一人立於鶴群中起舞,相映成趣,他立誌要做一隻翩飛的小鶴,飛渡這寒苦的人生。

道教武功步型、身法奇特,講究拳劍雙絕,一套青城派的鬆風劍法小緗也練得有三分火候。鬆風劍法是青城道派的絕學,使出的劍招淩厲,如鬆之勁,如風之迅。青城天台道派本是一脈,天台道派有青城前代天師贈與的鬆風劍法劍譜,黃小緗到伏牛岩獨自修煉後對劍譜日夜專研,苦心練習劍譜上所載劍招,時有所得,已經練得揮灑自如。

劍在道教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唐代時,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被稱之為“劍仙”。在道教的法事活動中,“劍”是降妖伏魔的神物,在道教的傳承意識上,“劍”又代表著“法”,代表著正氣和決心。年輕道人外出遊曆,師父會送他一把寶劍告誡他要緊記道家的風範,不受一切拖累,自由自在,若遇俗世牽絆,應立斬塵緣。後來,劍成了道人在外雲遊的必佩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