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八國聯軍人侵與民族抗戰
1900年,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蓬勃發展,席卷北部中國,沉重打擊著帝國主義侵略勢力,5月,英、俄等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進入北京,聲言“保護使館”,並脅迫清政府加緊鎮壓義和團運動。6月3日,各國兵船16艘,在大沽13外挑釁。1O日,英、俄、日、德、法、美、意、奧八國侵略軍兩千多人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司令西摩爾統率,攜帶機槍、大炮,由天津乘火車北京進攻,公開出麵鎮壓義和團,開始八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
正當八國聯軍向北京進犯時,京津鐵路沿線的義和團及清軍董福祥部,奮起攔截侵略軍。6月12日,西摩爾帶領侵略軍在落岱附近搶修鐵路,受到義和團的襲擊,除被打死打傷者外,其餘大部分經過艱苦的跋涉才逃到廊坊車站。一到廊坊,立即又遭到義和團襲擊。義和團“膽量甚壯,其中尤以小孩居多’5名侵略者被擊斃,許多人被殺傷,在侵略者槍炮夾攻下,團民犧牲60多人。6月18日,義和團和清軍共兩千多人,向廊坊車站的侵略軍發動猛烈攻擊。經過兩小時激戰,殺死敵軍50多人,義和團死傷也很大。第二天,侵略者已不能前進,鐵路兩端都被拆毀,通天津的交通也已斷絕。於是,西摩爾帶領他的軍隊後撤,當他們到達楊村時,又被義和團包圍,死傷40人以上,西摩爾已經看出進攻北京沒有希望,隻有“回津之計可行”,於是搶來幾隻木船載運傷兵,其餘侵略軍沿北運河岸逃竄。22日,退到西沽,又被義和團包圍。26日,侵略軍大隊援兵趕來,才解除了包圍。侵略軍共被打死62人,打傷312人,直到6月底才逃回天津。這次戰役,義和團粉碎了西摩爾進攻北京的計劃,連西摩爾也說:“如果義和團使用西式槍炮的話,那麼聯軍將全體覆沒。”
老龍頭車站是侵略者進犯北京和天津的必爭之地,它不僅是從大沽往津、京運兵的樞紐,也是進入天津紫竹林租界的通道。在廊坊戰鬥進行時,侵略者就策劃更大規模的軍事侵略行動。6月16日,沙俄海軍中將基利傑勃朗特,邀集各國海軍頭日開會,目的是占領大沽炮台,作為大舉侵略中國的據點。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侵略者竟限令中國守軍於7日淩晨交出大沽炮台。這種無理要求,遭到清朝愛國將領羅榮光等拒絕。侵略者悍然開炮轟擊,中國守軍和義和團開炮還擊,經過6小時戰鬥,大沽炮台失守。
大沽炮台失守後,義和團的主力立即轉入到保衛天津的戰鬥中,曹福田把義和團的主力部署在老龍頭車站附近,準備迎接更艱的戰鬥。6月15日,盤踞在老龍頭車站的沙俄侵略軍隊用機槍扣射義和團,義和團傷亡極大。6月17日,沙俄軍隊400多人從塘沽乘火車到天津,準備進入租界,被義和團打退。6月18日,兩千多名沙俄侵略軍來到天津,開炮襲擊義和團。在曾福田的領導下,義和團民奮勇抵抗,天津居民和一部分清軍積極配合作戰,打敗了沙俄侵略軍,敵人死傷500多人,義和團取得了輝煌戰果。在老龍頭車站的戰鬥中,曹福田還進攻紫竹林租界,並一度進占帝國主義在天津的這個大本營,給了侵略者以應有的懲罰。
當時,由於清政府中獨攬大權的慈禧在廢立光緒問題上和帝國主義之問的矛盾,促使她決定利用義和團作為向侵略者抗衡的籌碼。戊戌變法後,慈禧曾想謀害光緒,稱其“病重”,遭到英、日等帝國主義的幹涉未能實現;謀害不成,又決定取消光緒的皇位,但同樣遭到國內外的反對,後決定立載漪之子為大阿哥(太子),但各國公使仍不入宮朝賀,不予認可。所以慈禧及其黨羽對英、日、美等帝國主義極為惱火。在清中央政府明剿暗撫的政策下,義和團已大批進入北京,發展迅猛。當慈禧者到列強和義和團對她的統治地位都形成了威脅時,特別是列強,更使慈禧害怕,所以她隻能“兩害相權取其輕”,采取“招撫”義和團的政策。而且她也看到了義和團的弱點,趁機加以利用,使之為她的統治服務。
6月20口,慈禧太後下詔宣戰時,又下令圍攻公使館。除義和團群眾參加圍攻外,還有武衛後軍(甘軍)和主要由八旗子弟組成的武衛中軍。義和團群眾和甘軍雖然武器落後,但勇猛衝殺,一度攻占和焚燒了比奧、荷、意等圍公使館和華俄道勝銀行。
從6月15日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這是北京的另一個戰場。1萬多名義和團群眾和部分清軍,把40多名聯軍、幾十名傳教士和逃聚在此的千餘名教徒嚴實地圍困在教堂裏。他們製造土火箭、火藥罐、挖地道、埋地雷,屢屢猛攻,把教堂鍾樓掀翻,正賞頂上的白十字架,也被打落在地。在北京的戰鬥中,義和團雖然付出了重大的代價,但也大量殺傷了侵略軍。
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了天津,又東拚西湊,糾合了一支19000多人的軍隊,向北京進攻。在這支侵略軍中,有日本兵8000人,俄國兵4800人,英國兵3000人,美國兵2500人,法國兵800人,德國皇帝組織了一支7000人的軍隊,此時尚未到達,意大利、奧匈帝國各派出50多人,共同組成了這支侵略八國聯軍侵華總司令瓦德西軍他們在沿運河兩岸向北京推進時,遇到義和團和愛國官兵不斷阻擊,北倉一戰,就斃傷侵略軍千餘人。侵略軍幹餘人。但終因義和團武器簡陋、組織鬆散,無法阻止聯軍的西侵。至8月14日,俄、日兩軍搶先破城而入,北京陷落。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和一些王公大臣,倉皇向西出逃。京城的義和團與部分清軍卻寧可與敵人拚搏而死,也不願逃跑偷生。在持續3天的巷戰中,他們又使敵人付出了傷亡400多人的代價。
京、津陷落後,八國聯軍仍不斷增兵,到9月中旬,已達1O萬人左右。各國推德國的瓦德西為聯軍統帥。瓦德西到達北京後。又分兵四出攻掠,東占山海關,南犯保定,北侵張家口,西擾娘子關。聯軍每到一處,即大肆燒殺搶掠,京、津之間的許多地方變成瓦礫場。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後,特許士兵公開搶劫3天,實際上,直到侵略軍撤退之日止,搶劫從來沒有停止過。日軍搶得戶部庫銀300萬兩,法兵搶奪禮王府銀200餘兩。個人財物,挨戶劫擄一空。他們四處放火,“火光衝天者三夜”。其中俄軍最為凶狠。在俄占區是“淩辱和暴行最顯著而且也最持久”,其他地區還有一些中國人,“隻有俄國領區是例外,在那裏隻看見有狗而已”,侵略軍以殺人取樂,法軍一次就把百姓逼到一死胡同,用機槍掃射十多分鍾,“直到不留一人而後已”,到處“屍骸枕籍”。八國聯軍犯下了滔天罪行。
義和閉群眾的反帝愛國熱情被清朝反動統治者所利用,轟轟烈烈的義和閉運動就這樣被帝國主義列強絞殺了。
(4)屈辱的《辛醜條約》
帝國主義列強在攻陷北京並鎮壓了義和團運動後,強迫清政府進一步出賣國家主權。1901年9月7日,奕劻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與英、法、日、俄、德、美、意、奧、西、比、荷11國的代表在最後議定書上簽字。這一年是農曆辛醜年,所以議定書稱為《辛醜條約》。
《辛醜條約》正約十二款,附件十九個。主要內容包括:
1.勒索中國巨額賠款。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億5000萬兩,分39年付清,加上年息4厘,共達9億8千200多萬兩。此外,還有地方賠償2000萬兩以上,總數超過10億兩。這項賠款史稱為“庚子賠款’列強按照“損失”多少分贓。同時還規定,中國必須以關稅,鹽稅及各地厘金來償付這筆賠款,從此,中國除田賦以外的所有重要稅收,都被帝國主義所控製。
2.武裝監稅和蓖接控製清政府。準許各國在北京以及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的12個戰略要地派兵駐紮;大沽炮台以及從大沽劍北京沿線的炮台,一律削平;天津周圍20裏(10公裏)之內不準中國軍隊駐紮;兩年內禁止軍火及製造軍火用的各種器材進口;北京東交民巷一帶辟為“使館區”,各國可在使館區內駐兵,而中國人一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事實上使館區已成為“國中之國”,這樣,京、津地區完全處在外國軍隊虎視之下,外因侵略者從此可以隨時對清政府施加軍事壓力。
3.懲辦支持或讚助過義和團運動的官吏。最後被認定要判罪的共96人,分別被判處死刑、終身監禁、革職抄家、永不敘用等刑罰;凡義和團戰鬥過的城鎮和農村,一律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以後凡民間產生反帝鬥爭組織,地方官吏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