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指定由皇族親貴擔任大臣。帝國主義妄圖操縱中國的對外機構,硬要提高外務部的地位,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幹涉。
5.規定為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擊斃的德國公使克林德建立牌坊,為日本使館書記生杉山彬“用優榮之典”,並派專使到德、日“謝罪”。
《辛醜條約》的訂立,使帝國主義勒索到巨額賠償,這些錢最後都要出自中國人民身上,使中國人民的負擔大大加劇,人民的生活更加貧困,中國的社會經濟進一步崩潰。可以說,這是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最大的一次敲詐勒索。
《辛醜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從政治上進一步控製中國,加深了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民的壓迫和侵略。條約中規定的削平炮台、駐紮軍隊等條款,把清政府完全置於帝國主義武裝監督之下。此後,清政府的許多重要政治措施,都必須聽從帝國主義的指使。例如,帝國主義可以挾持清政府懲辦官員;可以指使清政府禁止中國人民組織反帝鬥爭團體;可以指使清政府鎮壓中困民族解放運動和人民革命運動。總之,清政府已完全變成一個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鎮壓中國人民的工具。特別是帝國主義在北京設立使館區,這是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帝國主義在這裏可以設置軍隊,幹涉中國內政,儼然是中國境內的一個“獨立王國”,帝國主義者已成為淩駕於清王朝頭上的太上皇。
此時,清朝反動統治者也已徹底投靠帝國主義,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忠實走狗。帝國主義窮凶極惡地侵略中國人民,而以慈禧為頭子的清朝統治者,則慶幸帝國主義仍繼續保持清政府,對帝國主義的罪行感恩戴德,說什麼“今茲議約,不侵我主權,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見諒,疾愚暴之無知,事後追思,慚憤交集”。還保證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這是清政府甘心情願做帝國主義在中國忠實奴才的表白,從此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5)義和團繼續堅持戰鬥
在義和團運動中,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共同鎮壓人民的醜惡行徑暴露無疑。
1900年6月25日,在清政府對義和團宣戰4天後,就對義和團采取改撫為剿的政策,配合帝國主義鎮壓義和團。慈禧從北京逃後,公然叫囂對義和團要“嚴行查辦,務淨根株”。當八國聯軍四出擴大侵略時,駐紮在直隸境內的清軍竟按照李鴻章的命令,一方麵大肆錯殺義和團,一方麵步步後撤,將大好河山拱手讓給敵人。1902年1月,慈禧回到北京,繼續實行對外徹底投降帝國主義,對內更加瘋狂地鎮壓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的政策。
義和團對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賣國投降則繼續堅持戰鬥。八國聯軍侵占北京,無論大街小巷,甚至連侵略軍的兵營,都遭到義和團和普通居民的襲擊。城裏還繼續出現義和團的揭貼,表示要決心收複北京城,使侵略者惶惶不安。在京郊各地,義和團鬥爭的規模更大,有的多達萬人。密雲縣一帶義和團,將勾結帝國主義侵略軍的知縣殺死。懷柔縣一帶義和團還攻破縣城。延慶地區的義和團直到1901年2月還堅持同侵略軍進行戰鬥。
京津、京榆、津沽鐵路沿線的侵略軍,經常受到義和團群眾的攻擊。義和閉群眾還對霸占軍糧城一帶鐵路的沙俄侵略軍發動進攻。1900年10月底,侵略軍在保定西北一帶遭到義和團的抗擊,被打死打傷40多人。同年11月,德意侵略軍進犯張家口時,沿途遭到義和團的攻擊。
京津陷落後,大批山東義和團撤回家鄉,其中有萬餘人聚集在山東、直隸交界地區,以德陽、濟陽、冠縣和丘縣為中心展開鬥爭。他們轉戰冠、丘兩地,殺死聊城知縣,還一度攻打德州、濟陽,把勢力擴展到濟南郊區。此外,在高密縣,義和團於月英勇抗擊400多名德國侵略軍的進攻;在煙台一帶,義和團經常割斷煙台到津沽的電線,迫使敵人隻能用輪船遞送消息。
在抗擊侵略者的同時,義和團把鬥爭的矛頭指向清政府。1901年6月一直隸深州、安平一帶,由於清政府向當地群眾勒索捐款太多,民不堪命,以田燮經為首組織聯莊會,號召“掃清滅洋”,反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附近700多個村莊的群眾參加這一鬥爭。
1901年8月,甑隸雄縣、霸縣義和團群眾,由祁小剛等人率領,舉起“反清滅洋”的旗幟,堅持戰鬥。
1902年,四川義和團在“滅清、興漢、剿洋”的旗幟下堅持鬥爭,勢力遍及數州縣,影響到貴州等地。
1902年4月,區隸廣宗、巨鹿、威縣一帶義和團和廣大群眾,在景廷賓率領下起義。起義軍高舉“掃清滅洋”的旗幟,進攻威縣縣城,毀教堂、破官軍,殺死法國教士羅澤搏,起義遍及24個州縣,河南、山東的義和團紛紛響應。
“掃清滅洋”的提出,表明中國人民接受義和團運動失敗的沉痛教訓,對帝國主義走狗清政府的醜惡嘴臉看得更清楚了,從而自然地把反帝反封建結合起來了。
(6)義和團功不可沒
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是中國近代史史上最後一次大的農民運動,也是一次規模空前的反帝愛國運動。從l898年趙三
多樹起“扶清火洋”旗幟起義開始,到1902年直隸廣宗縣武舉景廷賓領導的“掃清滅洋”起義失敗為止,前後持續達4年之久。而進入高潮,即進駐京津地區,走上抗擊八國聯軍的戰場,隻有1900年5月至8月,這次運動,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災難空前嚴重的產物。為了挽救祖國的危亡,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維新變法運動,慘遭封建頑固派的鎮壓,在此曆史性的關鍵時刻,以農民為主體的義和團肩負起民族救亡的重任,把反對宗教侵略、反對列強瓜分和反對八國聯軍結合起來,進行了一場民族自衛戰爭。
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從“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這個變化,反映中國人民在實踐中對反帝反封建鬥爭的認識不斷提高。這場運動表現出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者的仇恨以及反帝愛國的正義性,但也表現了農民小生產者的保守性和落後性。自發和分散性是這次運動的主要特色,如義和團沒有共同的領導人,沒有建立軍隊和政權,沒有完整係統的鬥爭綱領,還帶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義和團民在反帝鬥爭中堅決勇敢,但由於他們對帝國主義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因而表現了籠統排外的色彩,義和團運動及其失敗再次證明:中國農民具有很強的鬥爭精神,但是單憑他們自身的力鼉是不可能把鬥爭引向勝利的。
然而,作為一次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中國人民自鴉片戰爭以來反洋教和反侵略鬥爭的繼續、發展和總彙合,其功績不可磨滅。
首先,義和團運動阻止和打亂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9世紀末,狂妄的帝國主義分子大言不慚地宣布,隻要有1萬名新式武裝的侵略軍,就可以橫行中國。他們一再發出瓜分中國的叫囂。然而,義和團的殊死鬥爭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人民不可侮。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在給德皇威廉的報告中說:“皇上誠然常有瓜分中國的思想”,可是“不應忘去者即中國領土之內……共有人口四萬萬,彼等在實際上,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中國人民又一次以自己的鬥爭證實:帝國主義不能滅亡中國,而且永遠不能滅亡中國。
義和團運動也沉重地打擊了清朝反動統治,在義和團運動高漲時,清朝的統治已處於風雨飄搖的地位,它雖然最終與帝國主義一起鎮壓了義和團,但其所作所為,特別是最後訂立空前的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使自己的反動性在廣大人民中徹底暴露,被革命人民視作是“洋人的朝廷”、“奴隸總管”。在義和團運動後,清政府已不可能像以往一樣對人民統治下去了。為了緩和矛盾,延長統治,從1901年起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實行“維新”,從而客觀上加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加速了清朝統治者的覆滅。義和團運動11年後,爆發了偉大的辛亥革命。周恩來稱其是“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