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和團運動對亞洲各國民族解放運動也有積極的影響。在朝鮮,1901年5月發動濟州的武裝起義,打擊了日本和朝鮮的反動政府。美國亞丹斯致國務卿海約翰的信中特別指出:“中國的暴動,可能影響到波斯和中亞細亞,並引起阿拉伯民族的總暴動。”
辛亥革命風雲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隧著戊戌維新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先後失敗,民族資產階級逐漸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曆史舞台,他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黨,形成自己的革命理論,開展長期的武裝鬥爭。一個新的社命高潮迅速醞釀成熟,由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新時期已經來臨。
1.民主革命的勃興
(1)嶄新的思路與課題
19世紀末,為挽救民族危亡,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國人紛紛向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探尋良法,孫中山最早選擇革命救國道路。孫中山革命活動的開始,標誌著一種新的政治力量走上了曆史舞台。孫中山是我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毛澤東指出:“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孫中山(1866—1925年),名孫文,字德明,號日新;後改號逸仙。1897年流亡日本時,化名中山樵,因此人們稱他為孫中山。孫中山出身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一戶貧苦農民家庭,童年和所有貧苦農家的孩子一樣,備嚐艱辛,並熟睹地主階級統治下農村社會盼黑暗和腐敗。1878年5月,孫中山離開故鄉赴檀香山依靠哥哥孫眉生活,進入外國教會學校讀書,開始接受西方資產階級的文化,後又在香港繼續學習,成為一個受過係統資本主義教育的知識分子。中法戰爭後,他對清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極度不滿,開始產生改革現狀的思想。1886年夏末,孫中山入廣州博濟醫院附設的南華醫學校學醫。次年10月,轉入香港西醫書院。1892年畢業後,以行醫為掩護在廣州、澳門、香港、檀香山等地進行革命活動。
孫中山青少年時期就對太平天國革命事業表示敬仰,常談起傑出的農民領袖洪秀全,尊其為“反清第一英雄”,自稱“洪秀全第二”。在廣州和香港學習期間,他又結識一些具有反清思想的同學和好友,如鄭良、尤少紈、楊鶴齡、陸皓東等人。應該說,那時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已經開始產生了。但在這段時期裏,他的思想上還存在著矛盾,一方麵倡言造反覆滿,另一方麵又上書李鴻章要求改革,對改良政治存在著幻想。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1894年1月,孫中山回到翠享故裏草擬上李鴻章書稿,提出了他的改革綱領:“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但是,他的上書如石沉大海,孫中山意識到“和平之法已無可複施”乃堅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894年10月,孫中山由上海赴香山,積極向華僑宣傳反清尊命的主張。11月24日,孫中山聯合20多個經營小商店和小農場的華僑,住檀香山火奴魯魯卑涉銀行經理何寬的寓所開會,建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興中會章程強調:中國正麵臨“瓜分豆剖”的嚴重局麵,呼籲有誌之士“拯救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於將傾。”在入會的秘密誓詞中,明確提出“驅除撻虜,恢複川日,創立合眾政府”的革命目標。
興中會成立後,日本侵略軍已攻占北洋海軍的要塞旅順和大連,京津震動,形勢危迫。孫中山認為機不可失,即率會員數人,從檀香趕回香港,策劃武裝起義。1895年1月。孫中山與輔仁文社的人協商,籌建香港興中會。2月21日,香港興中會正式成立,通過了修訂的《興中會章程》。這時,興中會已聯合香港、廣州一帶會黨力量和反清人士,為了反映這種情況,孫中山把會章和入會誓詞略作修改。會章除重申嚴重的民族危機外,著重揭露清政府殘暴腐敗和國內尖銳的階級矛盾。將入會誓詞的“恢複中國”改為“恢複中華”,並健全了組織規定。使興中會與舊式的會黨組織有鮮明的不同。
為了推翻清政府,孫中山立即領導剛剛成立的興中會在廣州設立興中會分會和秘密機關,聯絡省城附近會黨和廣州駐軍數千人,積極籌備武裝起義。經過半年的活動,決定於1895年10月26日(陽曆重陽節)起義。計劃由香港會黨3000人抵省城後首先發難,各路同時,一舉攻下廣州。但由於運送槍械不慎,10月25日事機泄露,海關截獲手槍600支,70餘人被捕,陸皓東犧牲。孫中逃亡國外。第一次武裝起義尚未正式發動就失敗。
1900年,北方的義和團運動全麵展開,孫中山決意加緊在廣東起義。
10月,鄭士良率會黨600人在惠州三洲起義,連敗清軍,占領清安、大鵬至惠州、平海一帶沿海地區,起義隊伍擴展到兩萬多人,堅持了一個月之久。但由於起義軍未能進一步發動群眾,單純依靠外援,加上日本帝國主義禁止軍火出口,破壞了孫中山自海外接濟起義軍的計劃,第二次起義又失敗了。原定攻占廣州的計劃也未能實現,興中會誌士史堅如,謀炸兩廣總督德壽未成,反遭出賣,被捕慷慨就義。
孫中山領導的兩次武裝起義都先後失敗了,但卻起到了開創先例的作用。這兩次武裝起義,標誌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進入了一個由資產階級領導的武裝鬥爭的新階段。
(2)民主革命風潮的興起
義平團運動後,隨著清政府“興學堂、派留學”的實施,隨著西學在國內的不斷傳播,中國開始湧現出一批不同於舊式封建文人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中小學在校學生人數也由1903年的的數萬人擴大到1911年的56萬餘人。1904年,僅江蘇省所辦的學堂就達99所之多。在新式學堂裏,培養了一批接觸西方近代文化的知識青年。留日學生人數迅速增加,1904年為300多人,1906年驟增至8000人。到1911年,留日人數累計達20000人以上。如廖仲愷、何香凝、魯迅、吳玉章等人,都是1902至1904年先後到日本留學的。同時,還有一部分青年留學歐美各國。此外,還有許多教師、記者、編輯、作家、醫生、技師等。以上人士構成新的知識階層,他們大多數人在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的熏陶、教育次啊,成為具有科學知識、富於政治敏感的社會進步力量。他們參加愛國反帝運動,出版進步刊物,揭露帝國主義侵華和清政府的腐朽暴虐及其壓迫人民的種種罪行。他們還在倡導革命、宣傳主義、組織政黨、發動民眾等方麵起著先鋒和橋梁作用。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知識分子的覺醒。
在民主革命運動中,上海和東京成了兩個革命中心。1900和1901年之交,當國內政治局勢暫時沉寂時,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中醞釀著新的變動。由於大批知識青年東渡,尋求新知識,加上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等政治領袖雲集日本,這裏的中國留學生思想異常活躍。
1900年春,秦力山、吳祿貞等在留學生中組織了第一個
團體勵誌會。當年夏天,不少勵誌會成員回國參加自立軍起事。自立軍失敗後,許多人從血的事實中看清了保皇派的真麵目,思想逐步轉向革命。
1900年下半年,勵誌會會員楊廷棟、楊蔭杭、雷奮等主持編輯《譯書彙編》,澤刊歐美各國的政法名著,如盧梭《民約論》、孟德斯鳩《萬法精理》、約翰·穆勒《自由原論》、斯賓塞爾《代議政體》,逐期登載。通過這些著作,鼓吹資產階級的平等和民主思想。他們歌頌法困資產階級大革命,對歐洲的反動勢力進行抨擊,也間接對清政府進行鞭撻。
1901年5月,秦力山在東京創辦《國民報》,宣傳天賦人權、平等自由,主張推翻清朝封建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留日學生掀起反清革命的第一個激浪是1902年4月準備在東京舉辦的“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由章太炎、秦力山等人發起,由章太炎起草宣言書。他們企圖通過紀念明朝來動員反清革命。雖然由於日本軍警的出麵幹涉紀念會未能開成,但卻給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以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