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尊孔複古逆流與袁世凱複艚帝製
為了達到黃袍加身複辟帝製的日的,袁世凱還要爭取國內反動勢力對他複辟帝製的支持和讚助,於是他首先大造輿論,掀起了一場複古逆流。
辛亥革命後全國民主空氣高漲,成為袁世凱複辟帝製的最大障礙,因此,在他當上大總統之後,立即發出了恢複舊禮教、“尊孔、祭孔”的一係列命令,並且親自出馬,於1914年12月20日,袁世凱在天壇完全按清朝皇帝的儀式舉行了祭天活動。妄圖借助孔孟之道的“忠信、禮義”等封建之靈,作為他對全國人民進行獨裁統治的精神支柱,以消除辛亥革命的影響,壓製日益高漲的民主潮流,為他複辟帝製鋪平道路。
袁世凱的一係列尊孔複古鬧劇,立即得到了各地封建餘孽的熱烈響應,全國各地,“孔教會”、“孔道會”、“宗聖會”等組織相繼成立,各種公開詆毀和咒罵革命的文章紛紛出籠,鼓吹複辟的言論也大肆泛濫。1915年8月,袁世凱指使他的美國顧問古德諾和日本顧問有賀長雄分別發表了《共和與君主論》、《共和憲法持久策》等文章,汙蔑中國是“民智卑下之國,最難於建立共和,教各地勉強奉行,終無善果。中國如用君主製,較共和製為宜。”有賀長雄則更加露骨地說:中國應效法日本實行君主立憲,集權於袁世凱,國家才不致分裂。袁世凱的兩個洋顧問的文章,為他複辟帝製打響了第一炮。接著袁世凱又授意他的親信楊度、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等六人,於8月14日發起成立“籌安會”,時人稱六人為“籌安會六君子”、籌安會冒稱學術團體,楊度、劉師培等人連續拋出詆毀共和、鼓吹帝製的文章,為袁世凱複辟帝製搖旗呐喊。籌安會在為袁世凱複辟帝製廣造輿論的同時,還在袁世凱的授意組織所謂公民代表請願團,向參政院進行團體請願,要求改行帝製。
與此同時,袁世凱授意親信梁土詒收買各地請願團的發起人,組織了“全國請願聯合會”。9月16日,向參政院發動第二次請願,要求召開全民會議解決國體問題。其後,梁上詒等人起草,並送袁世凱批準,1o月8,公布了《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決定在各地“軍政首長”的監督下,加緊選出“代表”,在當地進行團體投票。12月11日,參政院彙總了全國的“國民代表”投票結果,1993個代表投票,無以人反對,一致擁護君主製,而且還都附有同樣文字的“推戴書”,“恭戴今大總統袁凱為中華帝國皇帝,承滅建極,傳之萬世”。參政院以“國民代表大會全國總代表”的身份,進呈推戴書,向袁世凱進行勸進,袁世凱卻假作推辭,當天下午將推戴書退回,於是,參政院於當天下午5時開會,決定第二次呈送,結果不到15分鍾就擬寫了2614字的推戴書,第二次進呈袁世凱。第二天,袁世凱在“尊重民意”的名義下,發布命令,承認帝製。12月13日,袁世凱在居仁堂接受文武官員朝賀,同時大肆封賞。12月19日,袁世凱下令成立“帝製大典籌備處”,並下令將1916年改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舉行登基大典,正式登上皇帝寶座。
(3)護國運動與反複辟的勝利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被迫流亡日本。他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教訓,決心承新組織新的政黨,重整黨務,再次發動革命,以推翻袁世凱的反動統治,重建資產階級共和國。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新的革命組織——中華革命黨,宣布“以掃除專製政治、建設完全民國為目的”、“以實行民權、民生兩大主義為宗旨”。並製定了中華革命黨的《革命方略》,同時派遣幾百人秘密回國,組織武裝,策劃起義。但是,中華革命黨嚴重脫離了群眾,沒有多大號召力,未能取得反袁鬥爭的領導權,在廣東、山東、湖南等地組織的武裝起義,均遭失敗。
袁世凱的帝製自為,激起了全國人民的無比憤慨。一些民族資產階級在飽嚐擁袁的苦果後,看清了袁世凱的真實麵目,走上了反袁的道路。梁啟超和蔡鍔是他們的代表,並成為護國運動的領導人。
袁世凱帝製活動公開化後,蔡鍔決心起兵討袁,並秘密從北京赴天津同梁啟超策劃。915年9月2,梁啟超不顧袁世凱的威脅利誘,毅然發表《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揭露和批判袁世凱及其禦用文人的各種謬論。年底,蔡鍔、梁啟超先後秘密繞道回到雲南,組織護國戰爭。
12月23、24日,蔡鍔等人兩次發電,警告袁世凱取消帝製,恢複共和。但袁世凱一意孤行,拒絕答複。25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人向全國發出通電,宣布雲南獨立,組成護國軍。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出兵四川;李烈鈞任第二軍總司令,進軍兩廣,唐繼堯任軍政府都督兼第三軍總司令,留守雲南。
1月10日,護國軍出征四川,揭開了護國戰爭的序幕。護國軍在四川同曾錕、張敬堯的北洋軍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占領了四川大片土地,在護國戰爭的推動下,1月27日,貴州響應雲南起義,加入護國反袁的行列,2月15日,廣西也宣布獨立。接著,廣東、陝西、浙江等省也宣布獨立。這幾個省的獨立,使護國戰爭發生了重要變化。
雲南起義由一省變為數省,全國形成頗具規模的反袁都爭的形勢。雲南起義爆發之後,孫中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利用這一大好時機,派人到各地組織武裝,積極策應,對反袁護國鬥爭起了一定推動作用。
在全國高漲的反袁鬥爭形勢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確保其侵略權益不受損害,決定撤消對袁氏複辟帝製的支持。同時,北洋軍閥集團內部電發生分裂,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對複辟帝製采取了抵製的態度,袁世凱眾叛親離,陷於孤立。l916年3月22日,他宣布取消帝製,但仍企圖保留總統地位。5月8日,南方獨立各省在廣東肇慶組織立軍務院,宣布“指揮全國軍政”,建立與袁世凱相對峙的革命政權。5月9日,孫中山再次發表《討袁宣言》,號召全國人民要“除惡務盡”,鬥爭到底。6月6日,袁世凱憂憤交加,在全國人民一片唾罵聲中病死。6月29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宣布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各省紛紛宣布取消獨立。護國戰爭結束。
護國運動是由資產階級及各派政治力量聯合發動的,具有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的性質,是有一定進步意義的。但是,護國運動隻趕走了袁世凱,並沒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仍是塊空招牌。所以,護國運動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仍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勝利的護國運動換來的卻是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麵。
危局與奮起——甲午戰後中國工業的初步發展
本書著重從經濟方麵,特別是工業的發展上談談甲午戰爭的影響。
甲午一役,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如夢初醒,對大清帝國的看法改變了許多,由此在經濟上工業上的運作或日操作,也發生了許多變化。
1.外國在華企業一中國工業發展的壓迫力量
先說說甲午戰後外國人看法的改變。鴉片戰爭使外國侵略者闖進了中國的國門,雖然他們看著中國就像一口肥肉,恨不能一就吞下去。可是似乎總有些顧忌,畢竟中國是個大國,畢竟中國有幾千年的文明史,畢竟中國搞了一場洋務運動,有像模像樣的北洋艦隊,所以他們行動起來總不是那的。甲午戰爭爆發前,不少在華的外國人都看好中為日本國小民寡、資源貧乏,不是中國的對手。曾教官的琅威理就認為:中國海軍是不能輕視的,中本,日本如果一定要與中國打,必定鬧得氣窮力也沒想到,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竟然戰敗了,而慘。哈!大清帝國原來是個紙老虎,外強中幹哪!帝國主義立即興奮起來,他們宣稱“第二次發現了中國”,是到了吞食這塊肥肉的時候了,根本沒有必要“對一個幸存下來的帝國純粹名義上的獨立和完整表示關心。”“瓜分”叫囂頓時四起。他們想,多年向清政府要求在中國境內設工廠的合法權都沒結果。現在可是時候了。於是他們抓住時機,強迫清政府承認了他們在中國境內設立工廠的“合法性”,明明白白地寫進了《馬關條約》。